饲料原料是养殖业的物质基础,在中国养殖业发展迅猛的阶段,饲料原料品质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霉变问题,霉菌能使饲料脂肪迅速变质,蛋白质消化率降低,严重降低饲料中赖氨酸和精氨酸水平,使饲料代谢能减少,降低动物增重,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干扰繁殖生理过程,破坏免疫系统。对肉蛋奶产品也产生极大危害。霉变问题不容忽视。
很多人问到,饲料霉变了怎么办?买不到优质原料怎么办?尤其是玉米和小麦作为动物饲料的主粮,显得更为重要,霉菌毒素可简单分为和储藏霉菌2类,其中呕吐霉素、F-2毒素、T-2毒素、烟曲霉毒素均属田间而黄曲霉毒素和赭曲毒素属于储藏霉菌类毒素。这些霉菌毒素化学及物理稳定性强、耐高温、耐加工,因此简单的处理加工及烹饪很难消除霉菌毒素的危害,对麦麸和饼粕类也要高度关注。
一、霉变因素
在我国饲料原料来源复杂广泛,霉变因素按环节划分较为科学:1、原料的种植和采集。在雨量充分的中南部地区往往在饲料收割季节就发生了霉变,有的为了抢割而忽略了水分的问题;2、初级加工处理。由于原料来自农户而参差不齐,有的原料水分在超标的情况下未及时处理,导致成品水分大于15%而发生霉变或者污染合格原料;3、储存条件。尤其在梅雨季节和夏季,导致部分合格的原料受潮甚至淋雨、通风不良等而发生霉变,不合格的原料迅速恶化;4、运输问题。运输途中的高温或者淋雨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饲料霉变;5、加工环节。特别是颗粒料的加工,湿度控制和冷却不到位,往往导致成品饲料的霉变。
既然已经发生,那么我们如何处理霉变问题呢?肯定会有人说使用脱霉剂或者防霉剂不就行了,而一味地依靠它们是否正确呢?这里有些资料供大家参考,不妥请指正。
二、常用处理的方法
2.1 科学使用脱霉剂,适度使用防霉剂
主要针对轻微霉变的原料,采用原料与脱霉剂逐级混匀的办法,使脱霉剂与原料充分混匀,然后作为原料使用。脱霉剂在脱霉的同时也有吸附部分营养物质的作用,不要与维生素等微量成分直接混用,因此,科学使用和掌握一定的技巧十分重要,一味地加大剂量只会适得其反。对于有一定储存期的饲料则需要适度使用防霉剂,推荐使用双乙酸钠、乳酸、丙酸等防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