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网讯:
2月份国内玉米市场整体供应充足,需求无法给予更多支撑,受天气逐渐转暖、玉米存储难度加大的影响,可能导致玉米集中上市。所以,玉米市场价格并没有跌到位,2月乃至3月市场价格还有下跌空间。
1月份市场在平淡中渐行渐远,虽然1月玉米市场区域性表现明显,感觉较乱,但总体上依然呈趋弱走势。2月份国内市场沉浸在春节氛围中,市场开始担忧价格下跌至临储收购价,加上物流紧张,可能会使得玉米触底反弹,笔者对此持不同观点。
底部在哪里?
市场大多认为,玉米价格底部在临储收购价。以黑龙江为例,按照2012年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规定的折扣标准,水分30%的潮粮收购价为0.77元/斤,这个价是不计算运输费用的。目前黑龙江30%水分的玉米收购价在0.75元/斤左右,虽然看起来国储收购价更有优势,但农民售粮习惯导致他们等待粮商上门收购,刨除利润及运费,国储价格并无优势。扣量标准高于市场,使得其主要以收干粮为主。
2012年黑龙江省部分玉米降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色变粒,国家明确其不属于不完善粒,可按正常玉米进行收购。这虽然解决了色变粒的问题,但没有解决成本。依然以30%水分计算,0.75元/斤玉米折干后的成本为2040元/吨,加上烘干费,在2100元/吨左右,没有利润。也就是说,虽然到了临储收购价,但是农户手中的玉米价格还没有到“底”,至少还有利润及运费空间。这一问题也凸显了农民“卖粮难”主要还是难在流通环节。
与潮粮价格持续走低相反,干粮价格持续高位,黑龙江哈尔滨地区饲料企业15%水分玉米进厂价为2240元/吨,比临储收购价高出百元以上,所以,对于干粮来说,还没有到“底”。
季节性供应压力才开始
由于天气因素,导致玉米季节性供应压力延后。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东北持续降雪抑制了玉米上量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黑龙江玉米销售量在40%左右,吉林在30%左右,辽宁在45%左右,内蒙古在40%左右,售粮进度明显低于上年同期;河南为60%,河北在36%左右,山东在55%左右,总体比上年快20%以上。
华北地区仍有一半玉米未售,东北也有一半以上未售,随着天气转暖,这批玉米存储难度加大,农民有卖粮需求。2月份虽进入春节,农民卖粮心态更加急迫,因为春节前后急需补充新季种子、化肥等农资,学生开学、还贷等等,都需要卖粮变现,所以,2月份市场供应不会减少。
卖粮“难”的不仅仅是农民,贸易商也将面临此问题。从2012年开始,港口聚集了巨大的玉米库存,截至2013年2月1日,北方港口贸易粮总量在233万吨,达到历史同期最高值。
2月需求难有大作为
国内饲料企业及养殖户为了避开物流紧张时期,大多备足了春节期间及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货,也就是说,2月份饲料备货基本结束。实际上,春节期间是出栏高峰,饲料需求应减少。
深加工企业主动提价可能性不大。目前,东北企业库存在1个月以上,陆续下调收购价,截至1月底,黑龙江绥化地区企业玉米收购价跌至2040元/吨,1个月内下跌80元/吨,日收购量仍可达3500吨,公主岭中粮黄龙下调至2120元/吨,半个月内下跌100元/吨,春节期间停收。
综合分析,玉米市场价格并没有跌到位,2月乃至3月还有下跌空间,尤其是那些始终坚挺的地区和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