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事件的冷思考
“瘦肉精”事件发生后,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联合工作组抵达河南省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深入细致调查。目前已基本查清河南“瘦肉精”事件中违禁“瘦肉精”的使用来源情况。截至3月24日,已发现3个制造“瘦肉精”的窝点,下一步将继续严查违禁“瘦肉精”的来源、销售和使用情况,从源头打击违法行为。
“瘦肉精”事件为什么能够发生,有必要对我国肉类食品工业状况进行分析。
目前,行业内的一些大型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都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收购生猪的来源为集中养殖基地和散养农户,企业与养殖户签订相关的采购协议,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生猪育肥后由企业统一上门收购。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加强对上游猪源以及猪源质量的控制,也能够将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肉类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通过“瘦肉精”事件表明,提高企业对上游猪源以及猪源质量的控制责任重大,任务仍然艰巨。
而我国的屠宰及肉制品产业分散,规模化养殖供给量较小,工厂化屠宰比重小。虽然我国规模化养殖已有较快提升,但社会商品提供量比重仍较小,只占约 30%左右。目前,我国规模以上肉类工业企业有 3696 家,仅占全行业21000 多家定点屠宰厂(场)总数的 18%左右。
全国还有 82%的企业处于手工或半机械屠宰的状态,许多场(点)日屠宰生猪仅几十头。由于企业规模过小,数量过多,生产工艺落后和质量管理水平低下,在市场环境下形成的竞争必然是低水平的恶性循环。行业中除少数强势企业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具备必要的产品检测能力和较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之外,大多数企业无力承担提升产品质量安全、购置先进设施设备的投入成本,因此在肉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致使肉类食品不安全事件在一些地区或企业屡有发生。
“瘦肉精”事件也表明,行业集中度较低的现状急需改变,行业需要规范整合,而行业龙头企业在行业整合过程中发展空间巨大。
双汇品牌的龙头地位会动摇吗?
我国肉食品行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经营分散、行业集中度低。在分散养殖和手工或半机械屠宰占较大比重的基础上,约75%的定点屠宰企业实行代宰制,劣质肉入市难以有效控制。《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 年)》中,提出了通过严格市场准入和对屠宰企业实行星级管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整顿市场秩序,扶持规模化、品牌化企业经营发展壮大,提升行业集中度及管理水平。
这种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分散的传统饲养方式向规模化的现代饲养方式转变;二是由作坊式的手工加工向工厂化的机械加工方式转变;三是由肉类产品的传统流通方式向冷链物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促进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制品加工、包装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为此,国家也会大力推进大型现代化肉类加工企业,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瘦肉精”事件的爆发,表明政府和居民对肉类消费安全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事件的触发会加速行业格局的重大改变。这将促进我国肉类加工行业发展趋于更加规范化管理,提高消费者对肉类食品的消费信心。整治规范后的肉食品行业人们消费会更注重品牌。而双汇渡过“瘦肉精”事件的难关后,其龙头企业凭借品牌、技术、网络、规模等综合优势,也许将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