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网讯
5年前,中国从全球第一大豆生产国沦为第一进口国,国产大豆在美国转基因大豆“物美价廉”的攻势下节节败退,失去了定价权。如今,当初那一幕场景似乎又要在中国生猪产业重新上演。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以美国、加拿大为主力的洋猪肉大举抢滩中国市场,其中美国猪肉的进口量及进口额涨幅均超过700%。尤为关键的是,这些进口猪肉的到岸价只有国产猪肉的一半。不过,在洋猪肉巨大性价比优势的压力下,中国本土生猪业是否感受到了寒意?(《证券日报》11月28日)。
对此,要说今年以来在美国、加拿大价廉物美的进口洋猪肉,对中国本土的生猪产业到底会形成多大冲击,也许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市场验证。不过,如果有人对今年以来洋猪肉大举抢滩国内市场表示担心,笔者倒认为大可不必。因为,在当前情况下,洋猪肉的抢滩未尝不是好事。
首先是好在有利消费者福利提高。众所周知,由于猪肉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占有较大权重,所以之前国内高居不下的猪肉价格,不仅推高了市场物价水平,而且还对社会工薪群体的日常生活水准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在此前提下,洋猪肉的大量进口,尤其是其到岸价只有国产猪肉一半的价格优势,不仅可以熨平国内市场猪肉价格剧烈波动,而且肯定能够对国内市场高居不下的猪肉价格产生拉低影响,并就此进而给消费者带来相应的福利。
还有是好在有利环境保护,同样应该众所周知的是,生猪养殖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且这个难题现在在国内还一时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一定数量的洋猪肉进口,在可缓解国内通胀同时,还因为跳过了生猪养殖环节,而能减少生猪养殖环节而给环境保护带来的相应压力。
再有就是好在可以倒逼生猪行业转型。再有众所周知的是,在过去相当时期里,国内市场猪肉价格之所以呈现大起大落的态势,并被市场人士称之为“猪周期”,其中原因或许有不少。不过,其中有相当重要一个原因,或许是就在规模与管理水平上的欠缺。所以就此角度而言,一方面,一定数量价廉物美的洋猪肉进口,不但可以在市场对国内生猪养殖行业形成倒逼影响,以促进其产业加快转型;同时另一方面,价廉物美的洋猪肉,还可以成为国内生猪行业市场“样板”,以让国内生猪行业在与其对比中,进而找出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所以笔者认为,在当前国内市场情况下,有价廉物美洋猪肉大举抢滩国内市场,无论对消费者福利还是对市场物价,乃至对生猪行业自身进步,或许都可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