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网讯: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9月经济数据显示,9月的CPI仅比8月下调了0.1%,仍在“6”的高位运行,食品仍是CPI上涨的“助推器”,猪肉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比涨幅高达43.5%,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24%,虽然最近几天价格稍微有些微调,但仍在高位运行。这半年来猪肉价格为什么这么贵?如何保持平稳的价格而不要经常出现大起大落?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徐小青、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乔娟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分析预测处副处长刘刚。
这次猪肉价格上涨并且持续时间较长,除了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工资上涨等成本提高的部分拉动作用之外,主要是由猪肉的刚性需求和供给相对不足所导致的。
中国经济时报:此轮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持续时间已长达半年,而且目前也没有出现人们预料中的周期性回落,普遍认为成本提高是这次猪肉涨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各位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哪些原因?
徐小青:今年以来猪肉价格涨幅确实比较大,而且持续时间也比较长。从前几年的情况来看,2006年—2007年猪肉价格下跌严重,导致许多养猪户退出市场,供给减少,紧接着出现了2007年年底至2008年年初的猪肉价格大涨,政府为抑制价格上涨,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养猪,之后2009年—2010年价格一直没有大幅度的波动。这次猪肉价格上涨我认为是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的:一是饲料和人工成本一直在涨,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猪饲料价格指数,我们可以看到从2003年到2010年,价格指数涨到1.73,这还只是个平均数,在这期间人工成本涨幅更是明显,人工费用由约50元/天上涨一倍多。二是目前正好是养猪方式转型期,2006年以来许多散户都退出了养猪市场,规模化养殖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但规模化养殖需要资金、土地和技术,形成一定的规模需要时间。当前正好处于这样一个散户退出、规模化养殖正在形成的中间阶段。三是目前市场资金过多,许多产品、服务,尤其是农产品都在不同程度涨价。
乔娟:这次猪肉价格上涨与2008年以来的前几次涨价相比,确实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但我们不能只看到猪肉价格上涨持续的时间而看不到前期猪肉价格下跌持续的时间。单纯从价格上来说,猪肉价格是上涨了且涨幅很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猪肉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并受生产成本变动的影响。
这次猪肉价格上涨并且持续时间较长,除了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工资上涨等成本提高的部分拉动作用之外,主要是由猪肉的刚性需求和供给相对不足所导致的,或者说是猪肉价格波动周期中的价格上涨阶段的实际表现。
从猪肉需求方面来看,众所周知,猪肉消费需求占中国居民肉类消费需求的比重虽然在下降,但仍然很高,全国平均水平在65%左右,如果考虑到一些少数民族和特定信仰的居民不吃或者很少吃猪肉,猪肉消费人群的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的比重将更高;加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对猪肉等畜产品的需求量还在呈上升趋势。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居民对猪肉的消费需求呈现一定的刚性特征,供给水平的增减波动会很快通过市场价格体现出来。
从猪肉供给方面来看,下面两个主要原因导致2010年以来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处于较低水平,从而导致猪肉供给不足。一是2008年至2010年下半年生猪价格一直相对较低,生猪养殖者亏损严重,很多养殖者压缩存栏规模,大量散养户甚至停止养殖;二是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生猪疫病流行,导致仔猪、母猪甚至肥猪死亡率高等。
刘刚:我认为饲料成本的大幅上升以及人工费、防疫费等不同程度的上涨,是猪肉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实际上,猪肉价格变动主要还看生猪的存栏、出栏情况以及猪肉市场供求情况。今年以来猪肉价格上涨明显,目前价格比年初涨了30%,养猪收益明显,养殖户补栏积极性较高,生猪存栏也有所增加,但全国生猪及能繁母猪的存栏量自2010年开始逐步减少,虽然总体上主要数据指标仍在安全线之上,但相比2010年之前的两年,生猪和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下降还是较大的,这样就使得供求关系严重失衡,而供求关系变化是除成本这个原因之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经济时报: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中价格起伏本是正常的经济现象,但V字形的价格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对养殖户来说都是不能承受的。每次猪肉价格大涨之后,国家除鼓励农民多养猪外,又是补贴又是大量进口猪肉来平衡国内价格,而生猪的生长周期一般为6个月左右,所以半年以后很容易出现肉贱伤农,从而为下一次的涨价埋下伏笔。各位认为如何才能跳出这个怪圈?
徐小青:农产品市场波动是正常的,我们想要避免的是价格的大起大落,以及价格周期性的大幅波动。前面已经谈到过,政府要做的就是建立调控机制,降低价格波动的幅度;建立疫病防治机制,为生产者提供相关的服务,再有就是及时提供有关市场供求信息等。
乔娟:生猪的生长周期实际上不是只有6个月这样短,从补充后备母猪,到能繁母猪产出仔猪,再到仔猪育肥后上市,至少需要1年多的时间。
为了跳出所谓的V字型怪圈,我认为政府应按照以下思路改进和完善生猪产业支持政策,促进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保障猪肉价格相对稳定。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属于公共品性质的生猪疫病防控工作。生猪疫病对生猪生产有破坏性影响,要本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花大力气做好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完善生猪疫病防控体系。
二是要尽快完善具有公共品性质的生猪市场预警系统。在健全组织机构的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信息采集方式,提高生猪供求信息的准确性;确定专门的生猪信息发布主体,便于养殖者获取信息;市场行情分析和预测要具有合理的前瞻性。
三是进一步促进生猪产业组织合理化。一方面要适度引导生猪规模化养殖,另一方面要鼓励发展生猪专业合作社。
四是恰当选择政策出台时机并保障政策相对稳定。生猪产业政策要有可预见性,并且要以一定的法规形式固定下来,减少生猪养殖者对政府扶持政策的不合理预期。
刘刚:生猪生长周期为6个月左右,但仔猪市场供求出现大幅波动后,生猪的生长周期会明显延长,所以,在有些情况下,猪肉价格出现起伏,调控和恢复供求平衡的时间会较长。我认为,还是要建立基于目标价格的调控机制,从供求调节、市场预期、社会与政府储备、疫情防治、市场监管、信息引导、食品安全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多部门协调,形成一套有效的猪肉价格监测预警及异常波动调控机制,实现监测准确、预警及时、调控常态,从而保持价格持续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