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网讯
从2000年以来,我省生猪价格经历了三次大波动。而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第三次波动,不仅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也助推了CPI的高涨,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目前,生猪生产的现状到底如何?导致猪肉价格飞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为此,本报记者深入我省生猪产地,开展了一次走访调查,将近十年来我省生猪价格的波动原因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近年来,老百姓对猪肉等日常消费品价格的关注,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继“豆你玩”、“蒜你狠”之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猪肉价格一路飙升。今年9月,我省日均生猪价格达到每公斤19.4元,超过了2008年生猪价格的最高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了54.7%,猪价已成为近期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
动荡十年:猪肉价格不平静
记者了解到,最近十年,我省生猪价格经历了三轮明显的价格波动,平均周期长度为30个月左右。前两轮分别在2004年9月和2008年2月形成峰值,而最近这一轮猪价上涨正处于峰值的“窗口期”。
“较之粮食、蔬菜和牛奶,猪肉的价格可谓起伏跌宕。”省统计局农村处专家告诉记者,近十年来生猪养殖户犹如坐过山车,在大赚与大亏之间艰难地与市场博弈。
2003年以前,生猪市场供求相对平衡、价格波动幅度不大。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养殖户大量宰杀母猪,补栏停滞,造成生猪供应紧张。同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禽流感”,又引发了居民对禽肉消费的恐慌,进一步助推了猪肉消费量的增加。导致生猪价格开始明显反弹,并一直持续到2004年下半年,猪价进入十年中的第一个高峰期。
2006年下半年,具有急性高致死性蓝耳病爆发。一时间人们“谈猪色变”,大量养殖户退出生猪养殖。2007年初至2008年2月,由于生猪上市量锐减,猪价经历了历史性的高涨。从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猪肉价格进入回调期。从2009年6月起,本轮猪肉价格上涨开始启动。不过到2010年上半年,由于生猪疫情造成养殖户提前出栏,猪肉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2010年6月,生猪价格开始回升,直至今年9月份,日均生猪价格达每公斤19.4元,创历史新高,鲜猪肉批发价格更是高达每公斤23元。
现身说法:养猪如同买股票?
董合林是太原市清徐县的普通农民,十多年来一直以养殖肉牛为生。去年5月,老董从饲料供应商那里了解到,周围的村子正在大规模出栏母猪,每天宰杀达50多头,而且这种清仓式的宰杀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
精明的老董马上意识到,母猪的大量减少,是猪价探底的直接表现。不出半年,猪肉价格肯定会反弹,正是入市的最佳时机。于是老董当机立断,毅然卖掉了家里的50头肉牛,转行当起了“猪倌”。
事实证明,老董的判断是正确的。去年6月,生猪价格进入了上升期。老董第一次购买的仔猪品种差,管理经验不足,死亡了近三分之一,但他还是赚了近5万元。老董的第二批猪于2011年2月出栏,当时生猪价格已经达到14.5元每公斤,老董净赚14万元。9月中旬,毛猪价格已经涨到19.8元每公斤,老董出栏250头,又有了近20万元入账。
面对目前炙手可热的市场行情,老董也不无担忧。这么好的行情不知还能延续多久。今年7月份,一头20公斤的仔猪已经涨到830元每头,养殖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如果选择大量补栏,等出栏时没准正赶上价格大跌,他不敢冒这个险,“先进200来头,看看再说。”
供给缺口:肉价飞涨的推手
经过实地考察与调研,省统计局农村处专家表示,养猪成本上涨、生猪散养户减少以及局部疫病暴发等因素引起的生猪存栏量减少,是导致目前猪肉价格上涨的主因。
记者了解到,去年春节后,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养猪业出现全面亏损。部分养殖户淘汰低产母猪,适当控制压缩存栏规模,造成生猪存栏相对减少,生猪价格上涨。
同时,饲料价格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推高了猪肉价格。一位养殖大户告诉记者,“近1年多来,1号料的价格每袋(40公斤)从130元涨到180元,雇工工资也从1200元涨到了2000元。别看猪肉价格很高,真正落到我们手里的没有多少。”
记者采访中还获悉,目前全省生猪生产仍以中小规模散养为主。在太原,规模在100头以下养殖户占到总数的87.8%。养殖户普遍只能通过中间商、猪贩子来获取市场信息,或凭个人经验对市场进行判断。当“小生产”面对“大市场”时,很容易受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而决策失误、遭受损失。所以在市场价格不稳定,大起大落时,许多散养户只能被淘汰出局。
要稳定猪肉价格,根本上还是要促进生猪生产。省统计局农村处专家表示,由于生猪产业对所属区域税收贡献小、占地面积大、就业带动小且存在环境污染等问题,地方政府对促进养猪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足。因此,必须从税收优惠等方面动员和鼓励各级政府加大对生猪规模户的支持,扶植规模化养殖企业。
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任力军老师表示:金融部门要简化贷款手续和程序,提高小额农贷信用额度,创新抵押担保方式,试行生猪保单质押等方式发放信贷,通过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养殖户贷款难题。此外,还应加大疫情防控力度,规范疫苗的保存与应用。总而言之,促进生猪生产需要各方面拿出“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