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网讯
2011年,“猪肉”问题几度轰动全国,从肉类贫民到肉中贵族,这样的跨越甚至逼近了中国的房价。或许,就在谈笑之间,猪肉又涨价了。猪肉涨价问题同时也影响了与“猪”有关的许多行业。其中,与猪皮直接相关的制鞋行业就是受害比较深的一个。2011年8月15日,厦门市政府正式宣布向市场投放市级储备猪肉,价格则保证比市场价低15%左右,购买两公斤以上需出示身份证,每人限购5公斤,政策一出,轰动全国,这不仅伤害了幼小的“猪”心,还伤害了与猪有关的其他产业,包括制鞋行业。
一直以来鞋制造业都是以动物皮张为主,其中猪皮更是占据了不小分量。猪肉进入实名销售时代,就意味着本来就异常珍贵的猪皮鞋制品很有可能变成“限量版”,那么“一鞋难求”就会成为现实,这也让鞋制造业中的猪皮原料深陷尴尬,并且猪的“身份”变化也已经将猪皮类鞋制品带向了“虚胖”的领域,其中,社会中对猪皮类鞋制品的态度更是褒贬不一,“凭什么猪涨价猪皮鞋制品就要随之涨价”也成为了许多消费者和皮革制造商们流露出来的怨言。
猪肉涨价透析制鞋行业危机
作为当今的中国制鞋行业,涨价的猪肉已经达到了“落井下石”的作用,但是,它绝不是制鞋行业所面临的最艰巨的挑战。随着,2011年不断出现的经济危机,各行各业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而作为刚刚走出反倾销低谷的制鞋行业,一方面要面对欧盟国家不断提出的苛刻要求,另一方面还要不断的提升“身单力薄”的家底。
而并非单靠解决这两方面问题就能实现转机,随着央行第三次加息政策的出台,中小鞋企资金链出现严重的紧缺,许多中小鞋企在“钱荒”危机下扎堆倒闭。就算对于那些抵御风险能力强的大型鞋企而言,同样面临着持续加息带来的鞋企运营成本增加,利息等财务费用支出增加,利润空间压缩等巨大压力。
持续的加息已经使得不少鞋企如履薄冰。然而,劳动力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攀升对于鞋企则意味着更大的困难还在前面。各种成本的上涨使得鞋企利润日渐“微薄”。近日来,李宁、安踏等国内一线鞋类品牌因各类成本的增加几度酝酿涨价,这样的行业讯号让众多中小鞋企更加陷入两难的局面:不涨价,“微薄”的利润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涨价,大多数鞋企属于粗放型的经营运作模式,企业品牌缺乏竞争力,涨价的后果可能是导致企业销量的大幅度下滑,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同样是一个噩梦。
痛定思痛勿病急乱投医
虽然,单凭“猪”的力量难成气候,但是,在国内鞋类行业面临全面的危机之后,涨价的“疯猪”却成了许多鞋企“乱了阵脚”的诱因。有的选择另谋生路,整个企业摇身一变,转入他行;也有的关门大吉,将手中剩余的资金投资房地产等暴利行业;还有的高薪聘请所谓的营销专家为企业把脉诊断;甚至更有的直接卷钱走人。整个鞋类行业显得动荡不安。但是越混乱,各大鞋企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痛定思痛,切不可病急乱投医。
虽然这个“寒冬”略显残酷与漫长,但是每个鞋企都应该冷静下来,深刻反思。中国鞋业该怎么走?往哪儿走?这不仅是摆在每个中国鞋企面前的生计问题,更是每个鞋企对整个行业的一份深深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