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网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观察》报道,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的通知》。这标志着新一轮的猪肉调控正式启动。《通知》中明确提出,国家将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积极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改善饲养、防疫条件,确保本地区生猪生产能力不下降。“十二五”期间,每年将继续安排中央投资25亿元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并视情况适当增加投资。
《通知》还指出,实施能繁母猪饲养补贴制度,是保护生猪生产能力的关键环节。各地要继续按照每头每年100元的标准,对能繁母猪发放饲养补贴,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60%的补助,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央直属垦区补助100%。而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三个月后,终于出现了回落的苗头。这是今年以来猪肉价格首次出现环比下降。国务院新一轮的猪肉调控政策亮点在哪里?经济之声特约观察员,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对此发表了评论。
主持人:商务部昨天的监测数据显示,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三个月后,终于出现了回落的苗头。从监测结果来看,您认为本轮猪肉价格上涨到了拐点吗?
王先庆:现在谈拐点还为时尚早,但能肯定的一点是上涨的势头被遏制住了,快速上涨的趋势基本上告一段落。从市场波动的情况来看,个波动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了。
主持人:国务院的生猪调控措施中,明确提出国家要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还提出要继续实施对能繁母猪的补贴。您觉得猪肉规模化养殖的好处在哪?
王先庆:规模化养殖就是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价格,目前我国生猪养殖都是单家单户,规模小、成本高,流通体系建立不起来,所以无论是生产的成本还是流通的成本都相当高。这种情况给生猪价格上涨提供了一种动力,而规模化养殖就可能改变这种条件。
主持人:规模化养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思路,但这个好的思路如何能更好的实行?另外,散户养殖是传统,可能比规模化养殖更节约粮食,也更适合中国国情。对于这两点疑问,您是怎么看呢?您觉得这两点在执行过程中是否会遇到比较大的难题?
王先庆:我觉得这两点都是问题。第一分散养殖确实是中国的国情上,而且分散养殖有其自身的优势,从各方面都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分散养殖带来的问题也相当多,尤其是在成本方面、管理方面甚至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都难以解决。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央这25亿元下放到各个省之后能有多少?又分到什么人手上去了?这样一来,过程控制和落实的问题就严重了,问题比较复杂。其实我们的出发点是对的,要扩大生猪规模,但最终要以什么方式落实到生猪产量上,我觉得还是以市场力量为主,尤其是发展规模化的、民营的或者由农民自身组成的生产组织或者合作社,让他们来推动。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很多朋友也提到一点,就是每头补贴100块钱,从2007年的经验来看,散户可能很少能够拿到补贴,还有一点就是尽管目前猪肉价格出现了比较大幅的上涨,但是散户的养殖积极性并不高,比如说有疫情的原因、饲料价格上涨的原因,还有天气的原因等等,接下来就是怎么保护散养户他们的积极性呢?
王先庆: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角度是否可以调整,我们从补贴流通和补贴生产这两个不同的补贴对象或不同的环节来看,养殖的积极性始终是来源于市场,市场好的话即使不准养养殖户都会养,问题是在这个市场上怎么培育起来让它健康发展,然后来倒向养殖,无论是养殖专业户也好、散户也好,自己主动积极的去养猪,补贴发挥的作用才可以更科学一些。
主持人:国务院下发的通知提到的一点很重要,就是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怎么来防止呢?一方面价格大幅波动上涨的威力我们已经领教了,可是如果出现快速的下跌呢?它和上涨不一样。上涨消费者受不了,但是下跌的话养殖户受不了,怎么样才能够做到双方兼顾,做到猪肉价格的“软着陆”呢?
王先庆:对于生猪市场的了解应该放在目前整个农产品和各类商品价格上涨的大环境下来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再来看全国的生猪市场,实际上这次价格上涨是以流通为主的问题,要通过流通问题来解决。
主持人:要通过流通问题来解决,您觉得怎么解决呢?
王先庆:我们过去过分关注生产过程和生产中的问题,我们老把重点放在生产过程中,而始终就没有解决流通的问题,实际上现在价格上涨的主要问题主要来源于流通环节,所以要把生产的问题、流通的问题统筹起来解决,而且要以流通为主来解决生猪价格的调控问题,这样才会抓到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