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国内生猪价格呈现大幅上涨的走势,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显示,今年5月份生猪同比价格上涨了40.4%,对CPI的贡献将近20%。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目前的通胀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猪“拱”起来的。然而,仅仅还在一年前,生猪的价格由于“跌跌不休”而导致大量的养猪户亏损严重。其实,不光是生猪价格“过山车”,中国许多农产品(16.11,0.13,0.81%)的价格比如绿豆、大蒜等都出现过周期性的暴涨暴跌行情。背后的根源,则在于农产品生产方式的落后。
从表面上来看,目前生猪价格的大幅飙升主要是因为供应的紧张。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定,当猪粮比价在9∶1~6∶1之间时,价格属正常范围。在2010年上半年,我国的生猪养殖行业经历了长达5个月的行业亏损,大批的中小养殖户纷纷弃养,致使能繁母猪存栏持续下降,当年6月份的猪粮比达到5.2:1的低点,大大超过了正常范围的下限。此后,虽然猪价逐步开始反弹带动了一部分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使能繁母猪存栏量从9月开始反弹。但是由于疫病频繁多发,母猪的存栏量一直未能有效增加,远不能满足正常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包括生猪在内的许多农产品都有较强烈的生产周期性,近些年来屡屡出现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生产销售状况极不稳定。2006年下半年,受当时猪蓝耳病暴发的影响,当年年底生猪的存栏数比2005年减少了16.9%,这直接导致猪肉价格一路高歌猛涨,至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4月,肉价达到了顶峰。行业人士直言,养猪从2007年底进入“暴利”时代。但好景不长,盲目扩张导致生猪供给严重过剩,再加上猪流感的冲击,直接导致2008年5月开始生猪价格大跌,由最高时的每斤10元跌至2009年年初的每斤6元的成本价,部分地区甚至跌破成本价,养猪业的泡沫迅速破灭。本轮生猪价格的暴涨起始于去年下半年,至今猪粮比一直维持在7:1以上的高水平。
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不但使得众多的农户和养殖户无所适从或盲目跟风而损失惨重,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很大的冲击。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除非有重大自然灾害或流行病爆发,很少会出现类似中国这样的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的情况。究其原因,我国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其中的主因。根据农业部的统计,目前规模养猪户占我国养猪户的大约60%,也就是说,养猪业的散养比例仍接近40%,其中年出栏量超过5万头的规模化企业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还不到1%。这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同行的规模化水平,也明显落后于中国家禽养殖业5%的规模化程度。而在整个产业链条上,由于散养户的大量存在,使得中国生猪养殖环节一直十分脆弱。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发产量和价格较大的波动。
不仅规模化程度不够,生产技术落后也是制约我国农产品生产的一大“软肋”。目前我国的生猪良种普及率仅为30%多,且对国外良种依赖性强。生猪改良面窄,大部分养猪户饲养的品种较差,导致生产水平低下。
因此,要改变包括猪肉在内的农产品的价格大起大落,必须在改变农产品生产方式方面下功夫。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改变散、小、乱的生产格局,尽快实现规模化经营。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这是保障农产品生产稳定、优质、高产的基础。此外,大力发展农产品的资本市场,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也是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