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当前养猪急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来源:中国养猪网 2010-11-05 16:37:39| 查看:次我国是个养猪大国,养猪数量居世界首位,加入WTO后迎来了高质量、高规格、高效益的挑战,规模化养猪场虽占有一定比例,但千家万户个体饲养的猪数量仍占主流,农村条件千差万别,传统养猪方法及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养猪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颇大,诸多因素制约了猪的深加工与出口,确有加快技术进步的必要,笔者长年巡回农村,对广大农民养猪情况有较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就有关问题及改进意见作如下阐述,作为技术改进的参考。
品种改良滞后
地方良种有许多优势,核心区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地方品种资源,保存基因库,划定区域纯繁,搞提纯复壮,如宁乡猪、荣昌猪、陆川猪、内江猪……等十大地方良种,应有纯繁区域。而大面积地区应积极推行二元或三元杂交,以长白、约克、杜洛克、皮特兰等瘦肉型良种进行杂交改良,克服生长慢、肥肉多的缺陷,发扬土种猪的耐粗饲、抗病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和良种猪快速育肥、瘦肉率高的优点,而目前不少农户喂的杂交猪大小不一,参差不齐,体形体重规格不一致,影响深加工和出口,有的不注重选种选配,公猪“早婚”或过度使用(有一天一头公猪配5-6次的),乱交乱配,所以毛色杂,体格参差、而且杂交母猪难产、不育、流产、死胎者并不鲜见,严格选种选育、积极推广人工授精(有的地方尚未开展),发挥良种优势,减少疾病传染非常必要。
选料、用料随心所欲,养殖技术急待提高
我国饲料工业的崛起,雨后春笋,接踵而至,厂家多、品牌多、花样多、麻雀战(小厂多)、价格战,令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良莠不分,莫匆一是。知识水平不高的农民,陷入选料误区(闻香味、看颜色、看粪便、看皮毛、看价格),就是不看料肉比和安全性,忽略对比、示范试验。仔猪7天补饲有的并未推行。有的饲料单一,不注重母猪孕后期加料,所以胎儿初生重较低,易患白痢,用料不按比例搭配,把预混料、浓缩料当“味精”,随意抓放;有的喂料加水过多(“清肠灌大肚”),缺乏自动饮水,无饲槽、洒地干喂、栏舍拥挤潮湿,夏不防暑、冬不保温,通风、透光、面积不规范,甚至有栏内积肥、卖猪清圈的陋习,环境卫生条件很差,卫生不良,故而疾病多,出栏率低(尤其大肠杆菌病、拉稀病、水肿病、寄生虫病)、僵猪不时出现,浪费饲料不少。必须认真改善饲养环境条件,加强管理、注重卫生,做好“三勤”(勤打扫、勤消毒、勤垫圈)“六净”(料、水、槽、栏舍、用具、猪体)。少喂勤添,定时定量、窝干食饱,大、小、公、母猪的管理也不能一般化,大猪要囚,小猪要游(运动),公猪要动、母猪要静,仔猪实行人工接产,并过好“三关”(初奶关、补饲关、断奶关),让猪有一个全价营养、舒适健康、卫生安全的生长环境。
免疫程序紊乱
生猪防疫注射,应根据当地疫情(常发病)、猪的生理年龄和疫病发生规律合理安排,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农村目前免疫程序十分混乱,有的母猪未打猪瘟预防针,仔猪在哺乳期就发生了猪瘟,有的在仔猪生后15天、20天、30天就打针。由于母源抗体尚未消失造成免疫失败(母抗一般在42天以后才消失),有的疫区未实行超前免疫(初生后,吮乳前注射疫苗)加双月二免,给非典型猪瘟的发生留下空隙,有的猪花贩,四处收购仔猪混养,不注意按时防疫,结果造成猪瘟流行,大批死亡,有的地方不曾发生的疾病,又多次防疫接种,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向用户灌输疫病常识,合理安排免疫程序,实施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十分重要。
阉猪技术,必须改革
目前农村阉猪,大多采用“摸花”或“大挑花”,育肥猪到80斤左右才阉(吊阉或地面保定),母猪已经发情或近于初情期,减食、不安、耗能,已浪费不少饲料,这种阉割法刀口长、出血多、易感染,甚至术后不吃食,费时费力,实为少、慢、差、费,而仔母猪在25日龄左右(体重10多斤),采用“小挑花”阉割,刀口小,少出血,快速(10秒以内),安全,术后立即采食,且减少应激反应,断奶前仔猪伤口痊愈。这种仔猪一帆风顺长大,性情温驯,肉质鲜嫩,易于管理,提前15-20天出栏,节约饲料几十斤,比之未阉者多30-35元/头的效益,这种多快好省的办法,堪称国宝——中国传统兽医外科手术一绝,应当大力推广,以提高生产能力。
注重调教和预防应激
猪的合群性的亲近人的习惯完全可以人为调教形成,“毛饮水照管勤,水料必须喂均匀,一长成肥又搬秤,屁股长圆背长平”。仔猪断奶上圈梳,就应注意调教,养成吃食、睡觉、排泄“三定点”的习惯,而且人接近时(抚摸、轻骚痒)不感到惊厥,以后抓捕时,也容易接近而不怯人。现在许多人忽视动物行为学,平时不注意调教,而卖猪时野蛮捕捉,并在过秤上车前大量喂食,造成胃扩张。过饱、惊吓、捕捉、上车、拥挤……一系列超常刺激,造成应激死亡,我们对有一头 50斤重的小猪死后剖检,胃重量近8斤(其内充满米粥和饲料),过饱、贪秤、大量喂食后称重上车,是违反科学的,但陋习认为“会吃、肚子大、才是好猪”,为了防止应激的发生,平时必须注意调教,过秤上车前,不要喂得太饱,或出售前三天开始逐渐加料,让其适应饱食,临过秤前一餐,料中加“应激灵”(镇潜剂)或注射氯丙嗪(每公斤1毫克),可以防止应激死亡。
基层兽医急待提高
全国乡、村兽医人员有数十万,来源有四个渠道,一是来自区、乡、村社基层干部的亲属子女(文化高小、初中,没有受过系统的畜牧兽医培训,给兽医当过几天学徒,这部分人,专业知识差,只能简单地打针(进行肌肉注射),万病一针青霉素,人们贬称“青霉素医生”,二是老兽医退休后子女顶班上阵,他们有父传子的经验,能应付简易诊疗,但功底不厚,知识面较浅、窄(由于历史的原因,老兽医多系解放前的牛太医,猪行户出身,没有受过中、高等教育)。但他们对中、草药较熟,经过一些培训,慢慢扩大了知识技术,能进行一般临床工作,而实验室检验很少进行过,三是从高、中等院校有关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理论知识较好,临床经验还须逐渐积累。四是半路出家由其他行业转到兽医工作或自学成才者(少数),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一些基层兽医诊断凭临床一知半解,误诊,慢诊时有发生,或出于自信而片面结论,或出于某种目的(扼杀竞争对手)而嫁祸于人,把一些难以确诊的疾病或死亡,统统推之于“饲料问题”,让厂家去“灭火”、 “消毒”。例如某猪场因非典型猪瘟已死亡150多头,还未做出结论,把无名高热症一律推向“弓形体”、“肝火”、“肾炎”……还有的乱收费(坑农)、卖高价(1瓶猪瘟冻干苗要 50元),面对猪肉品质提高,须大量生产“放心肉”,绿色食品的今天,大力提高基层兽医的医德和专业技术水平,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双推五改”养猪技术(推广仔猪补饲,推广综合防疫,改土种为良种,改单一饲料为全价饲料,改熟食为生食,改自然交配为人工授精,改吊架子为直线肥育),已提出多年,可是由于诸多原因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到目前还未能在广大农村彻底付诸实行,难道不值得大家深思吗?但愿以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能引起有关从业人员和基层牧医人员的广泛关注,让科学养猪技术不断深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强效益,为“三农”造福。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