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我们国家是养殖大国,那真不是吹的。养殖会产生污染,有污染就会影响环境,如今国家对环境非常重视,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我国实行了新环保法,划定了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制定了清理整治方案,一大批不符合规定的畜禽养殖场(户)被清理关闭。
但一些地方在推行畜禽养殖禁养、限养过程中,将禁养区里的所有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全部清理,甚至达到一头都不能养的地步,即使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环保达标的养殖户也难幸免,让养殖户们心存疑惑,无所适从。难道现在“只能吃肉,不能养猪”?
别拿环保来吓人,“禁养”不是一头不养!之所以会出现“一头都不让养”的局面,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片面认知
提到畜禽养殖,人们就会把它和污染联系在一起,养殖和污染似乎已经划上了等号。而实际上种养结合的小养殖户,对畜禽废弃物利用是非常充分的,它和通常意义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有本质区别。
2、概念不清
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废水、沼液等不是污染物,而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些资源是可以利用好的。
3、走极端
有的地方为实现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随意限制、禁止建设畜禽养殖场(区)。
在这里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禁养区并非禁止一切畜禽养殖活动!
以生猪为例,禁养区内养猪规模为年出栏量50头以下的养殖户,并不在清理范围内。
不该禁止的地方不能禁!
一、不该禁的地方坚决不禁
各个地方要科学的划定禁养区,防止盲目扩大养殖范围,禁养区必须按照标准来划定,避免只要环境不要生产的极端做法。
二、该禁止的地方要坚决禁
在重要的水源地区,风景名胜区,城镇居民区等。在这些地方或者周边的养殖场该拆除的要给予拆除,该搬迁的要搬迁。但是要保护养殖户的合法权益,要对拆迁做出补偿。地方政府要积极帮助养殖户落实养殖用地,并对养殖户进行指导按照环保的要求来发展生产。
三、支持养殖场户的产业升级转型
对养殖场实现绿色发展,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不是短期能解决的,所以需要一定的时间。要对养殖场进行转型升级,以可持续发展为主。
以前大家也是那么养殖,为什么就没有说污染环境?现在牲畜越来越少了,却把环境破坏了吗?养殖业一直都是很多农民的谋生方式,如果牲畜不让养了,没有工资、没有退休金、养老金的农民们要怎么活呢?物价飞速上涨,农民的生活负担更重了,不让搞养殖,没有经济来源,农民的出路在哪?
对此,给大家提出几点建议:
1、提升养殖场
想要生存,就得进步。农民要对养殖场的规模、粪便处理、日常管理上都要进行改进和提升,要按照标准化来进行,这样才能顺应改革的大潮。
2、跳出禁养区
如果你的养殖场就在禁养区内,与其等着受罚,不如主动配合进行搬迁,趁早离开这里,寻求新的发展。
3、转型
转型也是一个不错的出路,可以考虑在原来养殖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说不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呢?
总之相关部门应该对法规了然于胸,而不是拿环保来吓唬人,以治污的名义将大小养殖户一扫而光,让“禁养”成了“不养”。如此,既违反了国家规定,又断了养殖户的生计,更伤了养殖户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