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猪,许多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地方品种与引进品种对膘情的要求有很大差别;我国地方品种属于脂肪型猪或肉脂兼用型猪,看似体型很瘦,但体内脂肪的储存量并不低;而国外引进品种属于瘦肉型猪,看似体型很宽大,但其实脂肪是很少的;另外,由于国内许多技术人员硬套国外养猪模式,而不考虑国内环境因素,导致许多母猪背膘达不到要求,带来的后果就是不发情或产仔率低。
据国外资料介绍,后备母猪不同背膘厚度首次配种,对终身产仔数有很大影响;下表是不同背膘厚度时5胎累计的产仔数:
在上表中,后备母猪在背膘14.6mm配种,5胎总产仔数只有55.6头;而在最理想的20mm配种,5胎总产仔数可以达到64.6头;二者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我们曾对多个猪场的母猪进行背膘测量,发现背膘厚低于标准的猪数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当然背膘不足,影响的不仅仅是产仔数,还有不发情、出生仔猪瘦弱、哺乳期奶水不足等问题。
为什么把背膘厚这个问题拿到怀孕母猪阶段提出来,是因为母猪的每个繁殖周期,怀孕期可占到总时间的70%左右;而哺乳期母猪采食的饲料不能满足产奶的需要,指望增加背膘是不现实的;而空怀阶段的时间太短,即使自由采食也增长不了多少;所以调控母猪膘情的时间只能在怀孕期完成。
但在怀孕期里,刚配种的母猪是禁止过量采食的,而后期增加采食量,则更多的是增加了出生仔猪的体重;而在怀孕后的75-90天期间,也不能过多喂料,以防多余的脂肪充斥到乳腺组织中,影响乳腺泡的正常发育,影响产后母猪泌乳量;所以,调控母猪膘情的时间也只有第四周到第十周的短短五十天时间内。
那么正常的背膘厚应该是多少呢?资料介绍,到母猪产仔时,背膘厚度应该在22-24mm;那么我们就要在怀孕后第三周进行背膘测定,根据测定的数据与标准背膘厚的差距,安排不同阶段的饲喂量。
因不同体重、不同环境温度、不同饲料质量,都会影响母猪摄食的营养量,这里难以说出一个可以应用于所有猪场的标准量;我们可以考虑短期调整和长期调整相结合的办法;在增加一阶段料后,检测一下母猪体况,背膘增长过快可以减料,背膘增长慢则再加大料量,这样更实际。
下表是不同体况时的增减料参考:
上图中,分娩时体况评分的目标是3分,断奶时体况评分会降到2.5分。在接下来的妊娠期根据母猪个体的体况对日粮进行调整,让所有的母猪下次分娩时仍然处于3分。
但最准确的还是使用背膘仪进行检测,现在都使用P2背膘厚来代表母猪膘情;P2点的位置位于最后一根肋骨与胸椎结合点两侧6.5cm处;后备母猪体格小,可选择在5-6.5cm处,而经产母猪体格大,可选择在6.5-8cm处;下图是P2背膘测定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