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给予PRRS防控的几点建议
来源: 2016-09-06 16:27:29| 查看:次本文就笔者8年多来在控制PRRS的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结合一些研究结果谈几点看法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1 为何要把PRRS列为当前猪的“三大传染病”
1.1 猪丹毒、猪肺疫的发病率己明显下降
众所同知,猪丹毒杆菌具有土壤源性的特性,而现在猪厩基本上都改为水泥地厩了,养猪业主一般又重视了厩舍消毒,有些业主还采用高床漏缝地面养殖方式,猪丹毒杆菌失去了厩舍内生存的基础。猪肺疫乃由B型巴氏杆菌所致,而近20年来全国各地送中监所鉴定的,绝大部份由猪体分离的巴氏杆菌,几乎清一色的为A型菌珠。又据文献报告,牛、羊是B型巴氏杆菌的易感动物,然而我国未实施对牛、羊B型巴氏杆菌病的免疫,且又未见此病在牛、羊中间流行,因此足以证明猪肺疫的威胁和危害己较之一般的猪传染病小得多了。
1.2 PRRS对我国猪群的危害愈演愈烈
我国的规模化养猪如果不计算过去的“人民公社”化的强制性“集体”养猪的话,也已有近30年历史,就其发展数量、管理水平、品种改良、饲料营养等诸多生产要素,无可非议地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白1996年以来,人们不得不面对猪病越来越多、养猪越来越难的局面。觉悟常常被严酷现实唤醒,越来越多的养猪界同仁已经认同PRRS的流行是其主要祸根之一。上海市奉贤区畜牧兽医站猪病诊断中心的'2004年猪病回顾”有如下报告:在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样品中“用PCR方法对123个猪场的送检样品检测了PRRS抗原,结果阳性110个,阳性率89.4%,而且我们对48个发生猪呼吸系统疫病综合征(PRDC)的猪场进行多种病原体的检测,结果也显示PRSSV是引起PRDC的主要病原体,占检测样品数的85.3%”。上述检验结果也从——个侧面反映了PRRS危害的严重性。
综上所述,结合全国各地动物防疫机构、科研院校发表的PRRS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笔者以为将PRRS列为我国当前猪的重大传染病是恰当的,不知读者认同否?
2 当前PRRS对猪群危害的主要表现
2.1 繁殖障碍依然时有发生
1995至20世纪末的5年间,暴发PRRS的猪场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妊娠后期母猪的早产;围产期母猪的持续高热;初生仔猪的大批死亡;公猪精液受损、母猪返情率高等特点。发病猪场的病程约4个月,围产期母猪的病死率3%—5%不等,哺乳仔猪的全群死亡率高达40%左右,母猪返情率高达50%。由于PRRSV的保护性抗体,在感染猪体内可持续保护8个月左右,且妊娠早期(80胎龄)的胚胎不支持PRRSV的复制,因此繁殖障碍的表现与暴发期相比,已趋于较平稳的状态,但与阴性猪场和实施PRRS有效免疫的猪场比较,其繁殖障碍要高出5%,甚至更多,而初产母猪的发病率又远高于经产母猪。
2.2 致死性呼吸道障碍日趋严重
现有的研究证明:PRRSV感染母猪的保护性母源抗体,可使吮吸其初乳的大部分初生仔,获3—4周的被动免疫,不受PRRSV的危害,但然后的感染,在未实施有效隔离饲养或有效疫苗免疫的仔猪仍不能幸免。现在已经明白,PRRSV的主要靶细胞为猪的肺巨噬细胞,致使猪体的非特异免疫功能受到摧残,当前以呼吸障碍为临床特征的断奶仔猪衰竭综合征(PMWS)和猪呼吸系统疫病综合征(PRDC)己成为养猪的灾难,染疫猪群的死亡率可达20%,也有高达40%的情况发生,扰得养猪业主胆颤心惊。
2.3 魔爪已伸向商品猪饲养专业户
近年来全国各地此类专业户,经历着白近半世纪来前所未有的猪的高死亡率,自购人猪苗到商品猪出售的全过程,全群死亡率一般都在10%~20%,死亡率高达50%~70%的也时有所闻,其业主苦不堪言。据笔者调查,80%左右与感染PRRSV后引发的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有关,近20%的与感染猪瘟有关。
2.4 PRRS阴性或无临床危害的阳性规模化猪场面临更严峻挑战
这些为数不多的健康猪场,身处PRRS的包围之中,而又很难长时间地、安全地与外界切断所有的联系,因此全国每年在这类猪场中都会有部份猪场暴发PRRS的实例,损失十分严重。
日前发现的无临床危害的PRRS阳性猪场,笔者的观察与国外的研究基本吻合,乃属类疫苗(弱毒)株感染有关,因此种猪群的阳性率通常只维持在40%左右,甚至更低,如果一旦强毒株入侵,仍可能引暴PRRS。
3 控制PRRS的几点建议
3.1 着力做好PRRS疫苗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
笔者自2000年以来,先后四次参加过分别在澳大利亚、美国、意大利、德国召开的国际猪病大会,报告和交流的议题PRRS均列首位,令人关注的PRRS弱毒疫苗的研究成果取得了认同,德国的勃林格、荷兰的英特威、西班牙的海博莱等公司都已有相关制品在美洲、欧洲和部份亚洲国家注册上市。我国自主研究开发、注册上市的一个PRRS灭活疫苗,实践证明其保护力不足以有效控制PRRS的危害,这一结果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相吻合。国内部份研究单位已完成厂PRRS弱毒株的筛选、通过了对孕猪的安全和猪体接传五代以上不返强的安全试验,在区域试验中也证明安全有效,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坚持传代细胞系为基质生产的的弱毒疫苗,禁止用于经济动物并拒绝注册,这一有悖于国际惯例的政策,阻碍了我国以细胞系为基质的弱毒苗的开发和推广,从而拉大了与发达国家控制某些动物疫病的差距。近期颁布的动物新生物制品条例,虽然已开了禁令,但应对细胞系要通过“三致”(致癌、致变、致畸)的规定,有关部份应作出具体解释,如:授权哪些单位作鉴定;“三致”试验的动物模型;观察结果需经几代模型动物实验等,不然令人无所适从。
为当今计,拟可采取两条应急措施:一是特批两家已在发达国家注册,上市的PRRS弱毒苗公司来华合资生产PRRS弱毒苗,并先临时批准有合资意向的公司的这一产品在中国上市。二是择优选择2—3个科研单位在区域试验中有良好业绩的PRRS弱毒苗交生物药厂合作生产,供推广应用,以济生产单位的燃眉之急。
过去我们在控制重大动物疫病时,常强调同时用好,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四大措施的作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地方兽医防疫机构忽视了技术培训,常以行政会议取代技术培训,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当然在PRRS已长达9年的流行期内,行业内也不乏有识之土,在同该病的斗争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应子总结推广。目前兽药和疫苗公司以及饲料和添加剂厂已成为普及技术的主力军,但存在以偏盖全的矛盾,且时有误导发生,当然也有不少企业做得比较好的,如诺华、辉瑞、腾骏等公司,不仅有好的产品,而且还有一批高学历、高职称和较高实践经验的技术服务队伍,同时还经常聘请一些国内外专家作技术后盾,作专题报告,为养猪业作出了有益贡献,但这些报告通常时间短促,在结合实际深入浅出等方面还有待完善。笔者以为,如能有由各省市级兽医防疫机构负责,聘请资深专家对包括PRRS在内的新“动物三大疫病”和选择当地一些危害较大的常发病、多发病为主线,开展有计划培训,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经费来源根据各地的经济情况,或列入财政预算或收费或企业赞助或者三者兼而有之,培训时间每期以3-5d为宜,也可巡回举办,也可分层逐级培训,因地制宜为要。
3.3 养猪场应树立新的保健概念
3、3.1 仔猪早期断奶:由于饲料营养研究进步和现代化饲料加工企业的迅速发展,使仔猪早期断奶成为可能,其优点除可提高母猪的利用率外,还可惜助3周龄以内仔猪所持有的母源抗体,能抵制大多数疫病的侵害,即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将产房的疫病隐患带入保育舍。现阶段采用17~21日龄断奶是可行的,如再早断奶会降低母猪下一胎的繁殖成绩,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
3.3.2 单元式保育:同批断奶仔猪罟同—保育单元内饲养,即实施全进全出管理方法,保育期仔猪的健康主要依赖于严格的隔离饲养制度,尽可能减少一些可有可尤的免疫,以减少应激,即使必须免疫的疫苗,亦应待仔猪母源抗体下降到免疫临界线以下口才进行,唯此才能保证猪群在生长和育肥阶段避免相应疫病的侵害。
3.3.3 提倡二阶段保育:所谓二阶段保育是指把3~[0周龄的仔猪,先后在两个保育舍内饲养,第一阶段3~7周龄,第二阶段8~10周龄。第——阶段对室温的要求较高,第一周的适宜温度为28—30℃,以后每周下降2℃,为了确保温度义节约能源,不宜采用全漏缝地板,一般漏缝地板占1/3即可,每平方米厩舍饲养4.5~5头仔猪,工作通道宽度控制在60cm左右,各厩舍之间采用壁式分隔,防止邻厩仔猪间直接接触。第二阶段保育舍,根据南北气候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全漏缝或半漏缝地板,但以每平方米厩舍不超过3头猪为宜,同时功;要确保整个保育单元的全进全出。
3.3.4 抗应激饲养方式:不良环境压迫,是有损猪群健康的最重要的应激因素之一,猪舍温度的过高或过低;猪舍中有害气体过多或含氧量的不足,都是影响猪群健康的普遍性问题。实践证明:公猪舍和分娩舍的湿帘降温;妊娠舍和肥猪舍的自动喷雾降温是消除热应激的经济而有效的措施。采用不消耗猪舍氧气的取暖方式,房顶装置自动换气扇设备,对改善猪群建康和提高经济效益同样十分显著。抗应激的饲养方式涉及面很广,恕不一一举例。
3.3.5 采用脉冲式药物保健:实践证明,在多数情况下,选择适当的药物对各类猪只实施保健是行之有效的,根据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已经知道采用支原净和强力霉素组合用药,防治效果较好,上述组合与氟甲砜霉素或大环内酯类药交替用药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头孢类药物以头孢噻唑、头孢氨苄两种效果为好,这两种药物以注射方式给药,特别是对已有临床症状的初期发病猪,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在保育和生长阶段饲料中适当捉高维生素E的投放量,有益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上述技术在PRRS非免疫猪场,或免疫失败率较高的猪场更应坚持使用,万勿随意扬弃以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