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寄生虫病传播的因素很多:猪舍的温度、湿度、饲养密度、卫生状况;猪场环境卫生条件及猫鼠的密度;猪群的隔离和转群管理前期的发病状况等。
1、正确的诊断
诊断的方法有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实验室诊断、寄生虫病学剖检、免疫学诊断和药物诊断等。其中实验室诊断是准确易行的方法,如抽查猪的粪便,以饱和盐水漂浮法、水洗沉淀法或涂片法,在显微镜下检查寄生虫的病原体(虫体、虫卵、卵囊、幼虫、包囊等);剖检也是生产中常用的方法:挑选一些消瘦、生长迟缓的猪进行剖检,既检查各器官的病理变化,又能确定寄生虫的种类和数量。有条件时,进行综合诊断。
2、药物的选择
原则上是要选用广谱、高效、低毒、廉价的驱虫药。常用的驱虫药有左旋咪唑、丙硫咪唑、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据临床试验,左旋咪唑只能驱猪蛔虫和食道口线虫,对毛首线虫和疥螨无效;芬苯达唑对常见的线虫、吸虫和绦虫均有驱虫效果,但对猪疥螨无效。阿维菌素、伊维菌素不但高效、低毒,而且对体内外寄生虫都有良好的效果。
3、驱虫时机
可定期对猪群抽样粪检,发现感虫率高时再驱虫。与传染病不同的是,感染寄生虫不严重的猪,不一定发病,而过度的驱虫,会破坏体内寄生虫的“带虫免疫”特性,适得其反。所以,要定期对猪群检测,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在寄生虫的幼虫时期杀灭最好。目前,猪场比较流行的是“4+1”驱虫模式,即种猪一年4次驱虫,全场猪在同一时间使用药物驱虫,使寄生虫无处藏身,并将这一段时间的猪粪便堆积发酵,利用发酵产热杀死其中的虫卵。由于哺乳仔猪在哺乳期间不能够通过饲料和母乳得到足够的驱虫药物,需要在断奶后15d左右单独使用驱虫药驱虫一次;新引进的后备母猪需要在隔离舍内单独驱虫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