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网讯
这些年的猪肉价格波动,诞生了一个新名词:猪周期。即猪肉价格上涨,农民补栏积极性高,导致猪肉大量上市,继而肉价下跌,之后散养户不挣钱或亏损,不得不尽快淘汰母猪,又导致生猪供应量减少,价格再次上涨。当然,每次猪周期发生的原因可能会有不同。
面对“猪周期”,面对去年来生猪存栏减少大多发生在散养户的状况,一些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再次不约而同地开出药方:规模化养殖。
其实,国家扶持规模化养殖的措施出现在2007年的上一轮肉价上涨之时,那时猪肉价格连续 21个月上涨,至2007年底达到顶峰。这个政策推出后,肉价开始回落。国家又出台给农户饲养临近亏损进行补贴的政策,农民的养殖积极性大大提高,散户养殖再次兴起。但渐渐地肉价下跌,规模化猪场利润开始减少,新的猪场投资也少了,最后大多数猪农和养猪场几乎“零利润”甚至亏损运转,直到今年春末开始新一轮肉价上涨。可见,规模化养殖并没有避免“猪周期”。
老沈是京郊某规模化养猪场的场长,谈及规模化养殖,他总体赞成,但也谈到一些问题。规模化养殖企业的业绩周期一般在5年左右,不管市场行情如何,都得生产下去。而且企业年出栏生猪数量较为平均,如果大规模发展规模化养殖,的确能保障生猪供应量基本稳定,从而保证肉价较为平稳。此外,规模化养殖企业必须看重猪的饲养、营养和防疫,出栏猪安全。而“不少散养户不懂得防疫,或者说不舍得投入,生猪的患病率要比正规养猪场高60%左右。”
老沈话锋一转:“真正扶持发展规模化养殖,又不是算算利润合理可观就马上投资那么简单。有时候我也不明白,扶持政策很好,为什么猪场上的少?”
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几年,经过政府提倡,我国规模化养殖的比例有所扩大。目前,农民养殖生猪和规模化猪场的比例大致在3比7,但与发达国家几乎全是规模化养殖还有明显差距。首先,生猪养殖是免税的,地方政府缺乏税收动力;其次,办猪场污染环境,需要配套环保,对这个“计划外开支”,一些投资方望而却步;第三,发展规模化养殖必须有带动力的企业,投入巨大,还需更大的综合扶助措施,有关方面力不从心。国内最大的生猪养殖集团温氏集团拥有的能繁母猪数量只占全国总数的5‰,对散户养殖的带动效应不明显。
可见,发展规模化养殖,谁来投资,土地、防疫、环保等服务成本增加多少,信息服务如何跟进,收购结算怎样与市场挂钩,如何应对散养户的竞争……这些问题是必须考虑的。我们应该把规模化养殖看作长期发展的战略加以扶持,而不能看作应对眼下肉价大幅上涨的“救命稻草”。同时要看到,我国农民有养殖家畜的习惯,只要政策到位、服务跟进,一个农家养几十头、几百头不算难事。近几年粮食生产又连年丰收,粮价基本稳定,通过政策和技术扶持,配以市场化的协同运作机制,可以培育一批小规模的养猪专业户,不仅实现粮食转化,提供一定的肉源,而且让农村经济在更广领域与市场接轨。这或许是一个应对“猪周期”较为现实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