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养猪人对于批次化生产还不太了解,小编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探讨下批次生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向批次生产模式转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批次生产?
批次化生产就是将原有连续式管理模式每天或每周都有断乳、配种及分娩的工作,改为在集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生产工作,且间隔分明有规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传统连续饲养方式造成的疫病传播,降低养猪的生物安全风险。
批次化生产不是一个新技术,最早起源于20年前的欧洲家庭农场,由于平均每个猪场的存栏母猪数量较少,为了一次性获得数量较多的断奶猪而发明的生产技术,只不过当时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自从2013年以来,猪流行性腹泻在全球流行起来,革新生产流程技术,降低疾病风险成为养猪业的头等大事。由此批次化生产技术逐渐受到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欧美几乎所有的猪场都是采用的以批次生产的方式来运作的,因此国外的批次生产管理有很多需要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拿德国来说,德国猪场批次化生产非常普遍,算是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工厂化养殖,人均母猪饲养效率达200头,人员工作不但效率高,而且还条理清晰,每周2天配种、1天防疫、2天分娩、1天母猪断奶上产床周转、1天休息,工作so easy,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去猪场搬砖了呢,每天上下班都是开车回家,员工彻底从猪场工作中解放出来。
如何转型过渡?
传统的按周生产并不是周批次,而是周连续生产。真正的批次生产不仅仅是对猪舍进行重新调整,还要对猪群进行大的调整,使得分娩、配种、断奶相对集中。由于连续生产的节奏难以打破,原来的猪舍是按车间进行布局的,要从传统的周连续生产方式导入到批次生产,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相比较而言,新建场实施批次化就要简单的多,最重要的是做好计划,根据批次化的大小和母猪群体大小,设计批次化生产的参数和流程。
向批次生产过渡前应根据猪群和圈舍数量、类型设计适合本场的批次生产模式,根据批次生产的要求对各项生产参数(例如:年产胎次、年产批次、每批分娩母猪数、每批配种母猪数、每批后备母猪补充数、每批断奶仔猪数、每批保育下床数、每批育肥出栏数、各阶段栏舍数量等)进行设计。
首先,后备猪提前入群,在过渡期最迟在130日龄入群,认真监测母猪发情表现,做好后备猪同期发情处理。
其次,实施批次生产的断奶计划(数量、时间点),断奶之后要用血清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按计划间隔时间配种,这样全部母猪均可以按照批次生产计划运转。已经开始进入批次化生产的母猪群严格按计划周转,所生产的仔猪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转群。掉队猪做好健康管理,跟上批次化生产的节奏。两次仍赶不上批次的,淘汰。
据小编了解,从现实的生产角度出发,批次化生产主要有两种形式,即3周批和4周批,对于这两种形式的批次优化不外乎两点 :一是掉队猪如何处置,二是断奶发情率如何提高。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优化烯丙孕素的处理程序,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提高烯丙孕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