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场建筑规划一定要注意节约土地。一个大型养猪场占地面积很大。由于养猪场性质不同,规模的大小,地形的差别以及猪舍建筑形式的差异,其用地面积相差很大。另外,养猪场所采用的工艺流程不同及养猪场建筑设计不同,其用地差别也是很大的。因此,要减少养猪场的占地,一个途径是提高猪舍的饲养密度,它涉及饲养工艺、舍饲密度、建筑利用系数等,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建筑密度,这则与猪舍间距。建筑层数等因素有关。
1.创造适宜的生物环境先进的养猪生产要求建筑创造适宜于猪群生长和生产的环境,这样就为最大限度地节约饲料能量,最有效地发挥猪的生产力,均衡地获取优质产品创造了条件。猪舍建筑不同于一般民用与工业建筑,其对象是活口,而且密度大。这些活的机器不仅要在舍内生活,还要生产。要在舍内吃、饮、排泄粪便。而伴随着排泄物(特别是腐败分解后),还有大量水汽、有害气体、灰尘、微生物等产生。这就增加了猪舍建筑环境控制的复杂性。因此,必须根据猪的生物学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同时,环境的控制在不同地区,因气候不同,要求也不同,故应因地制宜合理设计。值得注意的是,过分追求最适宜的环境,会造成浪费,反之,将猪舍建造得过于简陋,起不到隔热和保温作用,影响猪的生长发育,造成生产损失,同样也是不经济的。
2.适合工厂化生产的工艺猪舍建筑设计要有适合工厂化生产的工艺技术。随着营养科学的发展,动物科学技术和兽医技术的进展,以及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工厂化养猪具备工业生产的特点,在密集的厂房内采取大规模集中生产,各生产环节具有严密的计划性、流水性和节奏性,并可使各项作业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工厂化生产要有完善的工艺过程,各生长阶段猪群的周转,采取“全进全出”制,即同一批的猪只同时进舍,最后又同时出场。转群后,对猪栏进行彻底消毒后,再转人新的一批猪群。这样做,是为了彻底切断传染病的循环周期和传播机会。同时,也便于饲养管理。提高饲养效果。猪舍建筑设计还要不断满足机械化、自动化发展的需要。
3.提供适当的建筑形式和构造猪舍建筑还应该根据生产工艺需要,提供各种适当的建筑形式和构造。如猪舍环境的控制很大程度取决于建筑外围护结构。
(1)墙墙是猪舍与外部空间隔开的主要外围护结构,对舍内温湿状况的保持起着重要作用。据测定,冬季通过墙散失的热量占整个猪舍总失热量的35%~40%。墙壁除须坚固、耐久、抗震、耐水、防火、抗冻等外,还要便于清扫、消毒,并有良好的保温与隔热性能。
(2)屋顶 屋顶是猪舍上部的外围护结构,用以防止漏水或风沙侵袭及隔绝太阳的强烈辐射。屋顶的保温与隔热意义相对大于墙。因为舍内上部空气温度高,屋顶内外实际温差大于外墙内外温差。如当屋顶热阻值和外墙相同时,通过屋顶单位面积散失的热量必然多于外墙。屋顶要求防水、保温、承重外,还要求不透气、光滑、耐久、耐火、结构轻便等。在寒冷地区,吊顶是一个重要的防寒保温结构。
(3)地面地面是猪舍建筑的主要结构,关系到舍内的空气环境、卫生状况和使用价值。地面散失的热量,约占猪舍总失热量12%~15%。地面除要求坚实、平坦,还要求保温,不透水,易于清扫与消毒。
(4)门窗外门的作用,保证猪的转群,以及运送饲料、清除粪便等。一般宽1.5~2m,高2~2.4m。每栋猪舍至少需有两个外门,一般设在两端墙上,以便实现机械化作业。猪舍门应向外开,门外设坡道而不应有门槛、台阶等。窗户的功能在于保证舍内自然光照和自然通风,但也是失热的重要部分,在寒冷地区必须统筹兼顾。密闭式猪舍必须保证有可靠的人工照明和通风换气系统,并设应急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