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内猪肉供应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仍然是供小于求的局面再加上近年政府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一直较大,扩建猪场一般会得到政府“猪场改扩建”项目的支持,因此投资养猪业不适为较好的选择。在当前猪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对于有经验的养殖户来说,存在着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时间。通过笔者多年的观察,在近二十年内,中国规模化养猪还无法从被动防治疾病的怪圈中醒悟过来,小规模的养猪从业者应该抓住这难得的机遇,迅速壮大自己 . 使自己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小规模猪场改扩建,很多业主存在着思想陈旧、技术水平低下等问题,因此,对小规模猪场改扩建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者参考:
1 遵守国家法律政策
另外,国家的环保法律、政策也会越来越严格,因此,重视环保显得尤为重要。扩建猪场时必须首先考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小型猪场投资除污、沼气发电的配套工程也会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表面上沼气工程在短期内能解决污染问题,长期还是要有相应的农田、鱼塘或其他途径才能消化掉猪场排泄的污物:由于民众对提高生活品质的要求十分迫切,环保合格、排污达标作为必要条件在不远的时期将会成为现实 ; 一旦法律严格,作为养殖业中的弱势群体的小型猪场的生存能力令人担忧,做正确的规划、长远的打算对每一个希望扩建猪场的投资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2 生物安全
很多小型养猪场因为原有规模不大,生物安全几乎成为盲点,首先是人员、车辆、物品的随意出入,其次是引种混乱、无隔离,至使猪场长期疫病频发、难以太平。在改扩建过程中,基建时的噪音、人员的多杂给生物安全的控制带来更大的难度,而且猪场地理位置基本固定,猪场规模扩大后原有的疫病会因为规模的扩大而成倍放大,生物安全问题会更加突出。而要保证猪场生物安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2.1 门房、消毒设施、猪场围墙的建设和制度的执行 围墙、门房是防止猪场与外界接触的第一道屏障。建成的围墙必须能切断外界爬行动物 ( 如鼠类 )
进场的通道。进场消毒池、门房消毒室必须有严格的消毒制度和消毒程序作保证,至少要做到进场人员、物品、车辆经过严格消毒后才能进入猪场内。通过门房的管理、进场消毒池的设立,保证外来人员和车辆不得随意进出,从而把猪场改扩建时外来病原的威胁降到最低。
2.2 规范引种和隔离 小规模猪场引种往往以人情关系作为最重要的参考依据,而这种引种行为是伤害本场生物安全的极重要因素。种猪健康是引种的首要条件。引种一定要针对性的调查引种场的疫病状况,最简单的做法是对对方的“免疫程序”和“药物保健程序”进行基本了解和分析,比如种猪场多年使用萎缩性鼻炎菌苗,就能推断其场可能长期感染萎缩性鼻炎 ; 如种猪场常用自家苗控制疫病,则尽量回避在此场引种,不明疫病的感染可能会给猪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 如果“药物保健程序”过密、用药量过大、药物类别过多,则证明此场疫病复杂、病菌耐药性极强,则不宜在此场引种。
另外引种前应备有空栏隔离舍,引入的种猪必须有 40 天左右的隔离准备。在隔离的后期选用一头或几头本场老年母猪加入隔离栏舍混养,使健康的引进种猪通过接触本场母猪,从而获得对本场疫病的主动免疫。
3 饲养品种的选择
很多小规模养猪场以饲养外来瘦肉型品种为主,部分猪场因为饲养的技术和条件则以外来品种和地方品种杂交后所得的土杂品种为主,还有部分以国内土种猪为主,其实这三种养殖品种都有很好的销售市场,短期还无法判断孰优孰劣。外来品种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但抗病力差,要求生产条件严格 ; 本土品种抗病力强、产仔性能优越、耐粗、肉质好,但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低 ; 土杂品种在生长速度、瘦肉率、饲料报酬等方面能体现外来品种的优势,而且耐粗、抗病力方面明显高于外来品种,因此更适应小规模养猪场饲养。
4 猪舍的建造
猪场改扩建时必须有整体全局观念。
很多小规模养猪场在扩建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没有整体概念,猪舍规格、布局、生产流程、生产工艺、供水供电供暖通风都没有全面考虑,再加上本身资金比较紧张或因盲目扩大投资规模造成资金紧张,从而使猪舍配比混乱,工人操作难度极大,劳动效率极低,最后稍有风吹草动就导致亏本而以失败告终。
一个猪场运行是否正常,只要简单看看猪场各生产车间的布局,各环节是否易于操作,如果布局不合理,生产操作又不方便,猪场运行正常是不可能的。
首先,栏舍布局合理是指每个生产阶段的栏位配套必须一致。
各阶段栏舍栏位计算方法:以每头母猪每个生产周期 ( 以哺乳 28 天,怀孕 114 天 ) 进行分解,需在配种定位栏内定位饲养 30 天左右 ( 空栏 7 天 ) 、产房 ( 床 )35 天 +7 天 ( 空栏 7 天 ) 、怀孕栏 85 天 ( 提前 7 天上产房,空栏 7 天 ); 保育以小栏 (3 — 5 平方米 ) 为好, 10 头左右一个栏位 ( 基本每窝一个栏位 ) ,一批保育猪在保育栏饲养 30 — 40 天,每栏每年可周转 8 次,可对应 3.33 头正常生产母猪 ; 育肥舍以每栏饲养 10 头 (7 — 10 平方米 ) , 90 天出栏,年周转 4 次,可对应 1.7 头生产母猪。
因此每头生产母猪一个生产周期需要 0.25 个定位栏、 0.58 个怀孕栏位、 0.3 个产房、 0.3 个保育栏、 0.6 个育肥栏,如果饲养规模达 100 头生产母猪,则相应需要建成 25 个定位栏, 58 个怀孕栏, 30 个产房 ( 床 ) , 30 个保育栏, 60 个育肥栏。
其次,改扩建栏舍必须考虑到现有栏舍的改造问题,根椐实际情况来判断建什么栏位,新建猪舍不要所有栏舍所有生产流程都涉及,最好只建最需要的生产车间,根据猪舍改造的难易度,新建猪舍应优先考虑产房和保育房的建设,充分利用改扩建的机会使不同的生产环节分开。
另建议将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分开,场内还需添设粪便处理设施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
5 设施设备
改扩建过程中,其水、电路等硬件设施改进的投资相对较小,重点是先进设备和工艺的利用,栏舍通风系统、保暖系统的建设。
建议对定位栏和怀孕舍添置自动喂料系统,它能保证母猪怀孕期采食量的标准控制,防止人工喂料时饲喂量的不准确性造成母猪采食不均,影响受胎率、产仔均重和产仔头数。
6 转变管理观念 改变疫病控制的传统观念,克服兽医防疫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小规模养猪场面临的难题。对于养殖业主而言,摸清猪场疫病的种类和流行规律,加强对疫病的监控工作,对感染和发病猪群应及早送检和进行准确诊断,并有针对性的按计划做好疫病的防控和免疫 ; 对场内猪群的群体免疫水平和健康情况清楚了解,熟悉猪场生产流程,重视生产管理的每个细节,是从根本上提高养猪技能和生产效益的保证。
从传统的“治疗型饲养”转变为“营养预防型饲养”。规模化猪场兽医防疫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改扩建后的小规模猪场是一个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改善综合营养水平,改善养殖环境,加强饲养管理,尊重猪的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