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是防疫的重要一环,免疫程序是否合理关系到免疫成败,从而影响生产成绩。本文为猪场如何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提供基本原则,以供参考。
一、目标原则
在制定免疫程序时,首先要明确接种疫苗要达到的目标。
通过免疫母猪保护胎儿
如接种细小病毒和乙型脑炎疫苗是为了全程保护怀孕期胎儿,在母猪配种前4周接种为宜,后备猪到7.5~8月龄配种,在6月龄接种为宜,考虑到后备猪是首次免疫该2种疫苗,所以4周后需要再加强接种1次。如果接种过早,个别后备母猪9~10月龄才发情配种,由于抗体水平下降,导致怀孕中后期得不到抗体保护而发病,所以到了9月龄后才发情配种的后备母猪需加强接种1次。
通过母源抗体保护仔猪
给母猪接种病毒性腹泻苗主要是为了通过母猪的母源抗体保护哺乳仔猪,所以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在产前跟胎免疫为好,同时为了获得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一般间隔4周后再加强接种1次。有的猪场哺乳仔猪链球菌发病率较高,也可在母猪产前3~5周接种链球菌疫苗。
同时保护母仔
伪狂犬病、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口蹄疫等疫病,可以考虑种猪实行普免,普免的免疫密度比跟胎免疫要加大,才能使母猪群各个阶段都有较高的抗体保护,如每年普免3~4次。如果某种疫病在哺乳仔猪发病率高,可以改为产前免疫;如果应用的疫苗安全性差、应激大,最好安排在产后空胎时接种或者考虑换安全性好的疫苗。用于普免的疫苗要求疫苗具有毒株毒力小、应激小、对怀孕胎儿安全的特性,毒株毒力较强的疫苗(如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进行普免就要十分谨慎。
保护仔猪直到育肥猪上市
一般在仔猪的母源抗体合格率降到65%~70%时进行首免,如果1次免疫不能保护至肥猪上市,一般间隔4周后加强免疫1次,如给仔猪首免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等疫苗,4周后需要加强免疫。
保护未发病的同群猪
在猪群发病初期加大剂量紧急接种疫苗,通过快速产生免疫保护达到控制疫病。用于紧急接种的疫苗应具有毒株毒力小、产生免疫保护快、毒株同源性高的特性,如猪场发生猪瘟或伪狂犬病时通常采取疫苗紧急接种的办法,能使疫病得到很好控制,但蓝耳病疫苗因其产生免疫保护迟缓、毒株毒力较高一般不适宜用于紧急接种。
二、地域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毒株同源性原则)
根据自己猪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不要去照搬,需要通过病原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本地区和本场流行的疾病类型,选择同源性高的毒株或有交叉保护好的毒株疫苗进行免疫,如发生地方性猪丹毒可接种猪丹毒疫苗,有的地方发生A型口蹄疫,可选择A型口蹄疫疫苗。
三、强制性原则
要把国家强制要求的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3个烈性传染病的疫苗免疫好。因为这些疫病一旦暴发,不仅会对本场造成重大的损失,还会对邻近的其他牧场和公共卫生造成极大影响。
四、病毒性疫苗优先的原则
目前猪病比较复杂,需要防控的疫病种类很多,在制定免疫程序时,需要考虑病毒疫苗优先免疫。我们可以根据引发疫病的微生物种类、原发病、危害严重性,对疫苗进行分类,依次接种。
首先是基础免疫
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这3个疫病关系到猪场生死存亡,所以放在最优先接种。
其次是关键免疫
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会引起免疫抑制,从而导致继发或混合感染,甚至会影响其他苗的免疫效果,因此这2种疫苗的免疫很关键。
第三是重点免疫
为了保护胎儿,母猪配种前重点免疫乙脑和细小病毒疫苗;为了保护初生仔猪,母猪产前重点免疫病毒性腹泻疫苗;为了保护育肥猪,仔猪重点免疫支原体疫苗。
最后是选择性免疫
如传染性萎缩性鼻炎、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丹毒、猪肺疫及大肠杆菌病等细菌病,这些疾病如果危害较小可通过适当抗生素预防和环境控制解决,如果对猪场危害大可考虑接种疫苗,如产床粗糙,常引起哺乳仔猪关节损伤导致链球菌病发生,母猪产前可免疫链球菌苗,如产房排污困难、湿度大,常发生黄白痢,母猪产前可免疫大肠杆菌苗。
五、经济型原则
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圆环病毒病、肺炎支原体和萎缩性鼻等疫病会导致生长慢,饲料转化率低,增加了饲养成本,降低了猪场收益。众多的试验表明,圆环病毒感染的猪场接种疫苗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疫苗组能提高日增重46~128g、提早出栏7~22d、降低料重比0.13~0.34,降低死淘率3%~11%不等。在选择疫苗品牌时,主要依据疫苗接种试验的经济指标(如母猪年生产力、料重比、性价比)以评估疫苗优劣。
六、季节原则
蚊虫大量繁殖的夏季易发乙脑,寒冷的冬春易发口蹄疫和病毒性腹泻。可在这些疫病多发月份来临前4周接种相应的疫苗,如北方3~4月份接种乙脑;9~10月份接种口蹄疫和病毒性腹泻苗,同时因南方每年2~4月份是雨水多、空气湿冷,饲料易霉变的季节,所以每年1~2月份需要加强接种口蹄疫和病毒性腹泻疫苗。
七、阶段性原则
根据本场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抗体转阳时间和抗原检测来分析本场的发病规律,在本病易感染阶段提前4周免疫相关疫苗,或在野毒抗体转阳提前4周免疫相关疫苗。怀孕母猪易感染乙脑和细小病毒,导致流产、死胎、木乃伊,母猪配种前免疫该2种疫苗;蓝耳病常引起怀孕后期(90d后)出现流产、死胎,在怀孕60d接种比较适宜;初生仔猪易发生病毒性腹泻造成大量死亡,母猪产前重点免疫病毒性腹泻疫苗;断奶后7~8周龄的保育仔猪易发生圆环病毒病,哺乳仔猪3周龄接种圆环病毒疫苗;育肥猪易发生支原体肺炎,仔猪重点免疫支原体疫苗。
八、避免干扰原则
避免母源抗体干扰
在制定免疫程序时,过早注射疫苗,疫苗抗原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导致免疫失败,过迟免疫又会出现免疫空挡,因此需要对母源抗体进行检测,建议母源抗体合格率下降到65%~70%时进行首免。目前很多猪场母猪普免猪瘟疫苗3次/年,仔猪到3~4周龄时猪瘟母源抗体水平保护率达85%以上,如果这时接种猪瘟疫苗,就会因母源抗体干扰而导致保育猪6~8周龄抗体水平差而发病。目前很多猪场普免伪狂犬病疫苗3~4次/年,仔猪7~8周龄伪狂犬病母源抗体水平保护率高达85%以上,但很多猪场7~8周龄接种伪狂犬病疫苗而导致免疫失败,这是目前伪狂犬病发病比较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
避免疫苗之间干扰
接种2种疫苗要间隔1周以上,在接种蓝耳病弱毒疫苗后建议间隔2周以上才能接种其他疫苗。在安排季节性普免疫苗时,为避免蓝耳病疫苗病毒对其他疫苗的干扰,可按照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乙脑-圆环病毒-蓝耳病的顺序安排接种。
避免疾病对疫苗的干扰
如果猪群或猪只处于发病阶段或亚健康状态,如猪群群体出现发热、腹泻等现象,需要先进行药物治疗,然后再免疫。特别强调的是在蓝耳病高毒血症期间或发病期间,尽可能避免接种其他疫苗,可以稍提前或推迟其他疫苗接种。
避免药物干扰
接种活菌疫苗前后1周,禁止使用抗生素;接种活疫苗(病毒苗)前后1周,禁止使用抗病毒的药物,例如金刚烷胺、干扰素、抗血清、抗病毒的中草药等;接种疫苗前后1周,尽量避免使用免疫抑制类药物,例如氟苯尼考、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地米等糖皮质激素。
避免应激干扰
避免在去势、断奶、长途运输后、转群、换料、气候突变等应激状态下进行疫苗的接种,如不能在断奶时接种猪瘟疫苗。
九、安全性原则
接种疫苗后,有的猪会出现减食、精神沉郁或体温升高在1.0℃以内现象,这些反应是正常的,多在1~3d消失。但是常遇到接种某些疫苗时会出现绝食、体温升高1.0℃以上、口吐白沫、倒地痉挛、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或母猪流产等严重副反应,更严重的是注射后出现猪群暴发疫病。
这就需要采取降低免疫副反应的措施:1)初次使用某种疫苗时先小群试用;2)选择适宜的免疫阶段,尽量避开母猪重胎期和怀孕初期接种,避开猪群发烧、腹泻时接种;3)选择毒株毒力小的疫苗;4)选择佐剂优良应激小的疫苗;5)有细菌混合感染发病不稳定的猪群先加抗生素稳定后再接种;6)接种应激大的疫苗,如口蹄疫灭活苗和蓝耳病疫苗时,接种前后3d在饲料或饮水添加电解多维抗应激;7)尽可能避免紧急接种;8)检查疫苗是否合格,不用如过期变质、包装破损的疫苗;9)辅导员工熟练接种操作,如不能盲目过量注射。
十、免疫监测原则
免疫是动态的,随着猪群健康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需要每季度或每批疫苗免疫后监测,定期调整免疫程序。免疫监测的目的:一是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免疫程序,二是评估免疫效果。免疫监测的方法:1)观察临床表现;2)屠检检测;3)生产成绩评估;4)实验室检测(重点是实验室检测):首先是免疫后4周左右抽血检测抗体水平,如果抗体水平不符合要求,要检查免疫失败原因,同时尽快补接疫苗;其次,免疫后16~20~24周龄抽血检测,评估免疫持续保护时间,从而决定免疫时间、免疫次数和免疫剂量;特别强调的是猪场应重视育肥猪中大猪阶段的检测,评估育肥猪免疫成败重要指标是看免疫是否能保护猪群直至出栏。具体检测时间可采用双周检测。
结语
根据制定免疫程序的十大原则,对照检查猪场免疫程序是否合理,科学制定免疫程序。诚然,免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免疫发挥最佳还需要选择好优质的疫苗、确保疫苗运输与保管的冷链安全和培训好熟练的免疫操作人员等。同时,务必记得饲养管理、环境控制,生物安全管理等一系防控措施是免疫的基础,只有综合管理才能较好地预防疫病,保护猪群健康,使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