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安猪,本名余志海,1973年生于广东省恩平市,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酷爱旅行及摄影。2004年创立“多背一公斤”公益网站,随后创办爱聚公益创新机构,致力于帮助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及青少年发展。
背包客的公益启蒙
年过不惑的安猪,声音脆亮,言谈话语中充满 朝气与热情,给人的第一感觉亲切而没有距离感,如同一个内心充满 童趣的大男孩。
“你为什么叫安猪?”面对记者的好奇,余志海笑着说,“安猪”是其英文名Andrew的音译,也是他在网络上的昵称。“去农村的时候,也经常有孩子问我为什么叫安猪?我就告诉他们是安心做猪的意思。”在他看来,这样的说明能够一下子拉近同孩子们的距离。
提及起初为何义无反顾地辞职、走上公益这条路,安猪平摊了一下双手,“来 今年,整整10年了。”无数个彻夜不眠的苦思,通过不懈努力收成 的一张张笑脸,度过一次次考查之后的如释重负……所有这些,让他这个最初只晓 捐钱、捐物、当理想 者的北漂一族,对公益有了更为切实的摸索 以及越发成熟的运作模式,其中凝结着10年来的徘徊与摸索,还有1600多所乡村学校赋予他的动力。
安猪说,起初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和多数人一样朝九晚五地讨生活,周日愁周一,周一怕上班。走在“三年资深、五年主管、十年副总”的奋斗路线上,他总感觉“压抑、无聊、没意义”。扛上背包、相机遍访锦绣河山,或是每周作为理想 者给少管所的孩子们上课,是他繁忙工作之余的最大安慰 。
因为爱好旅行,安猪早在2000年就成为了一名“背包客”,业余时间常来 西南地区旅游,流连 于青山秀水的同时,也接触来 了很多偏远地区的学校。看着孩子们在艰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依然展露出纯真的笑脸,他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总免不了心酸。
2004年,同为背包客的崔英杰在云南一个村庄待了一个月,归回给安猪讲了几个支教老师的故事。他们中有的人在梅里雪山邻近的村子,要走两个小时才能来 有手机信号的地方打个电话。崔英杰离开的时候,支教老师们托他给下一个村子的支教老师捎两句话:“你并不孤独”、“保持就是胜利”。
“那时候,城市对农村学校的支援方式无外乎捐款、捐物或是支教,完全基于一种‘同情、可怜、给予、救助’的传统慈善观念。”感动之余,曾在义工组织做过治理 工作的安猪深晓 这种模式存在的弊端,“援助行为多为一腔热情、一种责任支撑着,给理想 者带来的更多是压力和疲劳,缺乏可不断性。”他决定,要为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和支教老师做点什么。
“不但要让单纯的做好事变得有效率、有成效,还要保持 理想 者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足足想了好几天,突然就茅塞顿开了。”安猪说,“背包客”大多喜爱去开发较少的偏远地区,他就想来 把游览和公益活动结合起来,一边旅行一边给沿途的学校带去一点帮助。
“多背一公斤”的正能量
“一公斤很轻,但如果有成千上万这样的一公斤,它的价值就不可估量。”安猪告诉记者,2004年他建起1KG网站。“多背一公斤”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鼓励 旅行者在出游时多背至少1公斤的物资,带给沿途的贫困学校和孩子。在安猪建立的信息平台上,发布有学校所需物资及旅游者的路线。这样,只要旅游者能去的地方,学生就有可能获得学习必需品,改善他们的条件,而旅游者也能通过这样的公益活动收成 快乐。
面对“多背一公斤”的朴素理念,虽然大多数旅行爱好者表示认同,但也有人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不从城里邮寄过去?这样成本更低。”同年8月,安猪辞去工作来 贵州和广西调研,沿途走访学校,他最大的发觉是山里除了缺物资,观念和晓 识的传递更重要。真正能影响和改变孩子的,是与外界平等的信息交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自我改变意识。
这一调研结果,也在逐步 改变“多背一公斤”的初衷。安猪归忆说,一位贵州贫困地区的老师曾告诉他,应该站在一个真正平等的位置去跟这些孩子交流,“物质的匮乏是可以克服的,真正可怕的是精神上的闭塞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