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先进典型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榜样。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了一大批适应时代请求、符合发展需要、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群体。从今天起,本报开设《时代榜样》专栏,集中宣传这些典型的先进事迹。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省农科院研究员孙寰告诉记者,他就是在歌中所描画 的绮丽的松花江畔长大的,且从小就和大豆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之献出了毕生精力。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的培养者,他的研究成果令全世界同行震动,人们亲切地尊称他为“大豆之父”。
大豆是高油、高蛋白作物,是我国人民膳食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大豆的需求急剧增加 ,大豆供应涌现短缺,不得不从美国大量进口。
1982年,43岁的孙寰在美国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在这一年中,养猪网,他开始琢磨作为大豆主产国的中国,为什么要从美国进口大豆?技术上的差距在哪里?
大豆产业异军突起是美国农业的一大奇迹,而奇迹的背后是全面的科技创新。中国大豆生产最薄弱的一环是单产低。如果能大幅度提高单产,有可能缩短差距。孙寰认为要来 达这一点,种植杂交种是首选。当时他所在的美国那家实验室,大豆雄性不育研究在国际上首屈一指,但却没有开展与生产杂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如果在该领域有所突破,即可在学术上有创新,又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在这种背景下,孙寰选定了一生的研究趋势——大豆杂种优势利用。
归国后,他立刻 开始了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科学领域里的长途跋涉。从南来 北,横跨20个纬度,他分别在福建泉州、湖南长沙、浙江杭州、河南郑州、江苏徐州、吉林公主岭6个试验点,选用不同类型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广泛杂交。经过反复试验,孙寰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并实现“三系”配套。孙寰的这项研究成果,先后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也是一个科学家不懈追求的生命本质。孙寰又开始踏上了大豆杂交制种这条艰巨 的科研之路。他算了一笔账:如果培养成功大豆杂交种,按平均增产20%运算 ,每亩可增产20公斤,可增收40元。如果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大豆面积种植杂交种,则可增产9亿公斤,年增收18亿元。大豆杂交种研究,最难的是制种。
经过大量试验,孙寰和课题组的成员们成功育成了“杂交豆1号”,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20%以上。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目前唯独经过正式品种审定、可以商业化应用的大豆杂交种。
孙寰提出了“昆虫—环境—植物三位一体的综合调控”理论,并研究出一套高效制种技术,用以解决杂交大豆商业化问题。他筛选了高效传粉昆虫——切叶蜂,经过10年的反复试验,在获得可靠的切叶蜂传粉结果后,从国外大批量引进了切叶蜂,在大田开放条件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应用试验,把握 了大豆杂交种制种技术的关键。孙寰领导的课题组成为我国大规模研究和利用切叶蜂的唯独课题组。
孙寰培养的大豆杂交种及制种方法,申请了中国及国际专利,并获得中国和美国专利授权,此项研究成果具有我国独立晓 识产权。然而孙寰并不满足。他说:“科学家第一 要有创新意识,有责任感。安于现状,不是科学家的价值观。”目前,他正在加紧进行杂交大豆产业化研究,建设国家杂交大豆改良中心,争取为我国农业发展和东北的农业产业化作出新的奉献。
(吉林日报记者 王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