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4月16日 12:46
在我国,袁隆平是一个妇孺皆晓 人物,他“米菩萨”、“杂交水稻之父”的形象深入人心,他那心怀天下的胸怀让人感动。我省襄汾县,也有一个在当地晓 名度不亚于袁隆平的人物,他就是“玉米奇人”郭高升。
从1974年开始,郭高升就开始钻研科学种植技术,30年来勤耕不辍,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2007年,郭高升摘 用自己独创的“玉米高产叶龄治理 模式”,在自家承包的耕地种植“登海3号”玉米,平均亩产来 达了1326公斤,创下了我省春玉米高产奇迹。由他提供技术指导的10户农民种植的100亩玉米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也来 达了1100公斤。
走进南刘村,记者向一位村民打听郭高升家时,他兴奋地说,你是找我们村的“玉米专家”吧?我带你去!看来老郭的威信与晓 名度还真是不一样 !
坎坷的经历 艰巨 的奋斗
现年60岁的郭高升,高高的个子,黝黑的脸庞,一个典型纯朴 的中国农民形象,但讲起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来,却头头是道。从栽培来 治理 ,从叶片来 穗粒,条理清楚,娓娓道来,颇有几分学者风范。当记者问他如何看待别人称他为“专家”时,他淡淡一笑:“我更关怀 的是如何能使春玉米亩产来 达1500公斤!”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家中经常 断粮,当时在县城上高中的郭高升,正是饭量大的时候,可是由于粮食紧张,他经常 食 不饱肚子。更让他难以忘怀的是有一次,当他带着干粮返归学校时,一位饿极了的同学非要用5公斤的粮票换他一个窝头,而当时学校食堂一个窝头的价格仅为2两粮票。这件事对郭高升的影响很深,使他对粮食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事隔多年,那个同学当时祈求的眼神和菜色的脸庞依旧宛若昨日,历历在目。由于经历了艰苦的岁月,中国养猪网,郭高升萌发了此生从事农业生产,为解决人们食 饭问题奋斗终生的抱负和理想。1966年高中毕业后,他便归家务农。由于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他只能在生产队劳动之余,偷偷试验一些高产种植技术。因为这,“文革”后期,他还差点被戴上走资本主义道路,与“又红又专”对着干的帽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国家开始鼓励 搞科研,郭高升便经常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搞一些技术革新,但是因资金短缺等因素,一直没能放开手脚。2000年,在襄汾县农技中心科技干部的开导与鼓励 下,郭高升终于解放思想,如鱼得水,认真总结了前些年的成果,主攻玉米田间治理 ,独创了“玉米高产叶龄治理 模式”,并连续将之完善总结。
几十年来,郭高升一直醉心于农作物高产研究,失败时遭遇过别人的嘲讽,顾不上处理家务时受来 过家人的压力……但是这些都无法改变他的初衷。现在他已经60岁了,永无休止的拼搏精神却一如既往。
执着的追求 骄人的业绩
郭高升从事农业技术研究是执着的。多年来,他矢志不渝从不间断,从粮食播种来 收成 ,他每天有一多半的时间是在地里度过的,生长期分蘖、拔节、出叶记录,亩株数、穗粒数,这些数据他整整记了有十几大本,有时他一人蹲在田间盯着禾苗一看就是好几个钟头,忘记了食 饭和其它活计。村里人都晓 道,找郭高升别来 家里,来 地里一找一个准。
耕耘就有收成 ,奋斗就有成绩。几十年来,郭高升先后搞过“卫东8号”小麦提纯复壮,玉米抽雄杂交育种,果树新品种引进,玉米小麦套种新型栽培技术,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不小的奉献。1996年,郭高升开始主攻玉米田间治理 技术。他将自己二亩玉米田分成了几个实验区,进行了长期对比研究,先后探索出了玉米各生长期的需水量规律、合理密植株数、土壤肥力对玉米高产的影响等一系列可靠、详实的数据和体会,逐步 总结出了“玉米高产叶龄治理 模式”。2006年他的责任田亩产玉米达1160公斤;2007年,郭高升在襄汾县农技中心的支持下,成立了“粮食创高产活动示范中心”,组织村里10户农民建立了百亩高产玉米示范区,试验推广“玉米高产叶龄治理 模式”,取得了庞大成功。示范区100亩玉米亩产平均达1100公斤,亩均增产200公斤以上。他亲自治理 的玉米田亩产达1326公斤。襄汾县农技中心赵主任说:“在我们襄汾县,旱地玉米一样 就是400公斤左右,水地也就是750公斤,像老郭家这样亩产来 达1300多公斤,实属奇迹!”
博大的胸怀 崇高的理想
有人这样评判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为中国解决贫困与饥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逼 ,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每当人们问起郭高升的理想,他总是老实的一笑,说:“连续 完善‘玉米高产叶龄治理 模式’,让玉米亩产量来 达1500公斤,并将这一模式推广来 全省,乃至全国,让所有的玉米农户实现高产,是我毕生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