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希强:我要把“丹玉”的血脉一直传下去
景希强,52岁,丹东农科院院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后主持和参与了30多个玉米新品种和自交的选育工作,主持并参与了“旅大红骨玉米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利用与创新”研制项目,使旅大红骨成为我国5大玉米种质资源之一。
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1978年上大学,198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来 丹东农科院。当时院里只有两栋楼,养猪网,一座是1964年盖的,一座是1973年盖的,质量不是太好,比较破损,条件非常简单 。但农业专家默默无闻、踏踏实实搞科研的热情使我深受触动。
对我来说,最能发挥潜能的时候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国家发展最快的时候。农科院以“旅大红骨”为基础创建的“丹玉”旅系血缘基础系被列为国内5大玉米类群之一,是我国玉米育种工作的基础材料。上世纪90年代初,老一代人大部分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人才青黄不接。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几次外调的机会都被我舍弃 了。
1998年,我第一次去美国,那时国内农业科技和国外差距很大。 2001年我再去的时候,发觉差距还是有,但距离缩小了很多,这解释我们的发展速度很快。归国后,我意识来 ,像我们这样的单位不仅要搞科研,更要把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2003年,我们将原先 的种子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2006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股份制改造,组建种业公司。
种业公司自主经营,挣了钱之后投入科研。科研经费充足了,科技队伍自然平稳,农业科技形成良性循环,科研成果转化速度大大提高。以旅大红骨为基础的“丹玉”系列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家族连续发展壮大,新成果连续出现。自交系“丹598”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自交系 “丹988”获2008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玉米杂交种“丹玉69号”以1120万元的身价创造了我国玉米品种许可使用费的最高纪录。
■记者感言
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周期较长,因此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需要耐得住孤寂,确立动摇的目标。在景希强身上,我们看来 了一个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默默无闻、踏踏实实搞科研的工作本色。在他身上,我们也看来 作为农科院的“当家人”所展现的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记者/黄宝锋/蔡晓华 整理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