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兴明 田野中的“老玉米”
【人物档案】
番兴明 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所长,长期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多项,主持育成国家和省级审定的玉米新品种22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7个。
200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个人获国务院政府尤其 津贴、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殊荣。
结缘 “玉米育种太有搞头了”
番兴明的办公桌上,3大个籽粒饱满、色泽金黄的玉米棒子反常 醒目。轻轻触摸 着玉米棒子,番兴明一脸动摇,“这一辈子就是搞玉米了,以前是,今后也是。”
“搞玉米太有意思了!你能想得来 吗?两个小小的自交系,就能杂交出穗子那么大的玉米。”一说来 玉米,眼前的番兴明顿时变得神摘 飞扬,滔滔不绝。
33年前,年仅17岁的番兴明在高考理想 表上填写“西南农业大学”这6个字的时候,他没有想来 ,自己从此会和玉米育种不离不弃30余年。
“一粒种子改变作物产量,很奇异 !”博大精湛的作物世界,满蕴奇异 的育种科技,让就读于西南农大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番兴明迷恋 不已,他徜徉在科学的海洋里,流连 忘返、乐此不疲。
1988年8月,番兴明获得来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深造的机会,“各种各样的玉米都有,资源极为丰富,实验设备及条件都很好,试验方法也比较新颖,玉米育种太有搞头了。”在五彩斑斓的玉米世界里,初次结缘玉米的番兴明动摇了从事玉米育种的决心。
学成后的番兴明,义无反顾地归来 了云南,他的玉米育种创新路由此慢慢 展开。
因为玉米研究的卓著 成就,不少跨国公司都盛情邀请他合作,但他从未想过离开。2003年,全球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美国孟山都生物技术公司,高薪聘请他来 公司工作。考虑来 云南搞玉米研究的科技人员力量不足,云南玉米研究还大有可为,番兴明舍弃 了这一在外人看来难逢的好机遇。有人善意地说他“傻”的,他却老实一笑:“我的根在这里,我的梦想是为云南农民提供高产优质的玉米种子,离开了云南,怎么行?”
科研 “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呢?”
不晓 不觉就来 了50岁,番兴明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他变得比以前更急切了,“有时候半夜醒来就盼着天亮,就想着能尽快把科研设想付诸实践。”
虽时隔多年,番兴明仍清楚地记得他初次来来 云南省农科院时的景象:从黑龙潭坐着小马车好不容易来来 位于龙头街的省农科院时,陈旧的办公楼,破烂的仪器,飞扬的尘土,让番兴明呆住了。他的心直往下沉,没有想来 ,一个省级的农业科研院所竟破败如此!跟想象中穿着白大褂,在窗明几净、仪器先进的实验室里搞科研是大相径庭。
1984年,象牙塔里走出的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好工作并不难找。“虽然来来 了昆明,但还不如梁河呢!在这种地方,媳妇都难找,还不如归回换个好点的单位,和家里也好有个照管 。”父母好心地劝他。“既然喜爱,就应该搞下去。”较真的番兴明最终还是筛选了留下。
说话快,走路快,能食 苦,紧迫感很强,是番兴明给人的第一印象。在玉米生长的每一个关键节点,番兴明常常是一下飞机就直奔试验基地,一呆就是好几天。“一年之中绝大部分时间在田里,番老师就似乎不晓 道累似的。”粮作所的同事高春燕满是佩服 ,他不是只在实验室里搞研究,从授粉、打塘、播种、鉴定、收成 、选种等等,每道工序都亲自动手,样样都是行家。
“在挑选 育种材料时,番老师看得最准,总能发觉不一样的东西。事后证明,他选的材料往往都是最好的。”玉米课题组的陈洪梅感受最深的是番兴明多年来炼就的“慧眼”,“对我们搞育种的来说,不但需要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更重要的要能慧眼识金,挑得出有优势、有潜力的材料,这往往就是育种成功的关键。”
番兴明的脑海里,至今仍含糊地保留着这样一幅画面:1998年4月,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 泰国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亚洲分部协助该中心首席科学家Vasal博士开展研究。有一天,正在地里播种的他们突遇暴风骤雨,大家本能地奔上田来。可是,Vasal博士却连续 在田里忙着。“Vasal博士是世界粮食奖获得者,这个奖相当于农业诺贝尔奖。已经获得如此成就的一个科学家,在那种情景下不愿中断试验,因为一中断,就要前功尽弃,所以他根本不理会风雨。当时,他已经60多岁了。”往事犹在眼前,番兴明佩服 之情充满 胸臆,“这事让我非常震惊,我看来 了一个科学家的精神和境域 。”
建功 “成果不为民用,就看不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