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报记者王亚南见习记者张学军\文图
他,一名年逾古稀的长者,普通的县级农科所研究员,让温家宝总理感慨“我也要向你学习”。47年来,他把自己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玉米育种和农技推广事业,先后选育出玉米新品种30多个,在省内外累计推广1亿多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他,就是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扶贫功臣的鹤壁市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程相文。
1月22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 河南省鹤壁市就农业生产进行调研。
在考察了鹤壁淇滨区钜桥万亩粮食高产核心示范区后,温家宝来来 鹤壁市农业科学院 (前身是成立于1974年的浚县农科所,是河南省保留的重点县级农业科研单位,以玉米育种见长)同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进行了令人难忘的交流。
当听说程相文经过19年努力摸索培养出来的“浚单20”这个玉米新品种,适合密植,耐旱,产量高,每亩可达700来 800公斤,2010年在全国推广来 4700万亩,目前已成为河南第一、黄淮海第一、全国第二大玉米种植品种时,温家宝不由感慨道:“不容易啊!”他还鼓励 程相文:“河南省对小麦生产奉献全国第一,对玉米生产奉献也会越来越大。”
在费解来 程相文上世纪60年代从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就来 农科所工作,把一辈子都献给了玉米育种事业,无怨无悔,甚至有40个春节是在农科院设在海南的玉米育种基地里度过的时,程相文的事迹和他对玉米育种事业的挚爱深深打动了总理。温总理握着程相文的手说:“河南省的科技人员要向你学习。”稍微停顿一下,他又加重语气说:“我也要向你学习!”
由于着急 为海南育种基地的玉米授粉,程相文在向总理汇报交流完的第二天清晨即返归了海南,记者不得已只好走访其亲朋,对其侧面进行了费解。
【老农】他就是一颗金色的种子
程相文1936年出生于郑州市邙山区,1963年毕业于河南中牟农业专科学校农学系,同年被分配来 浚县农科所工作,连他自己都没想来 会在基层一干就是一辈子。
玉米是浚县的当家农作物。1963年的一天,程相文在地里观察玉米生长情景,一位老农说:“没有好种子,这黑油油的土地也没有好收成,好年景才收三斗(100斤左右)!”一位大娘说:“要是一亩地能多打几十斤,黄窝窝头也能叫娃们食 饱了。”当地一位公社书记给程相文算了一笔账,浚县有二三十万亩玉米面积,要是有好玉米种子,每亩能增产10公斤,全县就能增产300万公斤粮食啊!父老乡亲的话像一股庞大的冲击波,震惊着程相文的心。
他第一次把眼泪洒在了玉米地里。当时,还是小孩子的邢庄村村民邢玉良拍着手笑他:“大学生没见过庄稼,在玉米地里哭了!”现在的邢玉良说:“其实程相文就是一颗金色的种子。”“一定要培养出高产优质的玉米种子!”这个信念像一粒坚强 的种子,在程相文心中扎下了根,无论遇来 多大困难都没阻挡它萌发。
憋足了劲的程相文终于等来了机会。1964年,鹤壁市农业局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决定由专人负责进行玉米育种。面对一个毛头小伙的再三请求,领导“没抱多少信心”地把任务交给了程相文。由于海南地处热带,利于冬季育种,第二天,程相文便向领导提出来 海南育种的设想,很快得来 了批准。那一年,程相文从海南带归了培养的玉米杂交种子,经种植,平均亩产来 达350公斤。
但这一去,程相文便成了玉米地里的“候鸟”,南繁北育四十多个春秋。
【同事】玉米种子比他生命都重要
育种试验既需要复杂的脑力劳动,也离不开繁重的体力劳动。
北方的玉米授粉期正好是盛夏三伏天,而花粉存活时间仅有6个小时,授粉必须赶在9时半至16时之间进行,这个时段,玉米地里温度高达35℃以上。
程相文常常持续七八个小时弯着腰为玉米人工授粉,腰累得直不起来,皮肤被玉米叶子划出一道道血口子,花粉落在身上,汗水一浸,又疼又痒,但他从来没叫过苦。
种子越纯,越有生命力,生猪价格,地域差别越大,杂交优势就越强。为搜集各种玉米种子材料,程相文跑遍了全国各地。1964年冬,他觅 访全国10多个省区的数十家科研单位,每找来 一种玉米种子,都如获至宝。在吉林省公主岭市遭遇寒流,天寒地冻,穿着薄棉袄的程相文发起了高烧,晕倒在车站的候车室里。被好心人送来 医务室,刚清醒 过来,他就食 力地往怀里摸,看来 400多颗玉米种子还在,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