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寒雪
编者按/ 国际贸易方面的争端日益剧烈,特别在关乎本国产业发展的基础生产资料领域。
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国,美国正在使用前所未有的严格措施保护本国产业。两会前夕,美国国会通过了对1930年关税法的修改,将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被写入美国贸易法案,一旦奥巴马签署该法案,美国对中国企业发起“双反”调查将变得“合法化”,并且越发有恃无恐。除此之外,2012年2月28日,奥巴马总统指令成立了跨部门贸易执法中心,进一步加强对贸易领域的执法和控制,以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
而作为美国最大的摘 购国,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在长期承担 着卖方条约的束缚。大豆产业便是这种不对等国际贸易关系的牺牲品。渗透全产业链的跨国粮商巨头不但牢牢控制着定价权,还控制着质量标准和交易细则,并且通过源源连续地入股中国粮油企业控制后期加工环节。
更甚的是,跨国粮商控制粮油加工企业的目的并不是依靠这些加工企业挣钱,而是通过控制这些加工企业最大限度地出售其大豆原材料,进而利用中国需求概念提高大豆价格。
中国仅仅是其倾销地。
一线调查
国际粮商玩转“中国需求”
“不但能够控制进口大豆的定价机制、质量认证标准以及签订保护卖方利益的条款,还能通过参股下游生产企业让中国买家不得不高价购买其原材料。”国际粮商的精密布局让何勇(化名)苦笑不已。
目前,四大传统国际粮商“ABCD”(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垄断着大豆贸易80%的资源。中国进口大豆有80%通过这四家国际粮商进行摘 购。与此同时,国际粮商还通过种种方法在期货市上时刻关注着中国国家储备的消息,无时无刻不准备炒作中国需求,进而迅速反映在价格上。
更甚的是,当前大豆进口合同中的许多条款根本不考虑进口商的基本权利,如装运港检验条款、争端解决条款等,这直接导致目前大豆进口不合格率高居80%。另一个有意思的表现是,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以及以它为定价参考值的大豆国际贸易市场的现货价格,涨跌往往根据“中国原因”表现出奇特的“周期性”。如美国大豆收成 季节来 来之前,市场上就会有“利多”消息,CBOT大豆价格上升;中国大豆摘 购团的每一次购买,CBOT价格也涨。
失去谈判能力的中国大豆进口价格只能任人宰割。
杂质双重标准
刚刚从南美和北美大豆产地考察回来的何勇终于明白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运来 中国的美国大豆会有那么多的杂质。
何勇是国内一家粮食央企的高层,此次出行,他考察了大豆最主要的产地巴西和美国。在这两个国家的田间,他看来 类似的场景,大豆收割全部摘 用收割机机械化收购,“从田间收割的大豆,杂质率不足0.5%。”
但是,美国产的大豆运往中国后,杂质率已经精准地来 达2%,“恰恰,我们合同上签署的杂质率就是2%。”何勇表示,同样情景下,巴西大豆运往中国,杂质就媲美国大豆少得多。何勇察看,美国大豆的杂质,“主要是玉米、粉尘、秸秆等等,我们统称为码头经营性杂质。”
此次考察之行,何勇非常注意察看了美国和巴西的码头,“巴西码头的设备很简单。”而相比之下,“美国码头很发达,设备齐全,有一些设备是不对外参观的。”何勇向记者表示,“美国设备更先进,能够更准确地控制杂质的比例。”
有这种质疑的不仅仅是何勇所在的一家企业,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刘登高向记者表示,“我听很多企业都反映这一问题,美国卖家利用合同上的优势,在大豆中掺进杂质。企业反映,有一些是显然的人为加进的杂质。”
因为没有看来 掺杂质的现场,刘登高表示也“不太清楚国际粮食是在哪个环节做了手脚”。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另外一家央企身上,“我们考察的时候费解来 ,国际粮商在收购的时候,与豆农签订的合同是,杂质率不来 1%,而与我们签订的合同是,杂质率3%。”一位央企负责进口大豆购买的人士向记者表示。“从1%来 3%,国际粮商便已经赚了2个百分点。”
想改变有关杂质率的合同条款又并不容易。据费解,目前中国有60%以上的压榨工厂,被国际四大粮商持股,“因为存在着持股关系,购买大豆的压榨工厂不会对股东提出这样的请求。”刘登高透露。
这一现象已经不断了多年,“进口大豆的不合格率非常高,我曾经见过。”行业专家夏友富向记者表示,“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