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胰岛素泵",刷新山西省玉米种植单产纪录
在郭国亮的眼里,玉米就像自己的孩子,无论是出差回来,还是生病住院,一有时间,就要呆在玉米地里,用他的话说,玉米育种就像选拔赛,每年要从1万多个基础材料中择优选用,必须对"选手"了然于胸。
"有一年国庆期间,老郭要去四川、重庆走访客户,约定早上7时出发,可左等右等,不见他的影子,直来 瞧见他穿着一双黄胶鞋从试验田走来,才明白他去和玉米"辞别"了。魏宏斌是大丰种业有限公司的办公室主任,费解老郭多年的习惯。
玉米育种不同于在实验室搞科研,给玉米杂交进行人工授粉,必须要在夏天最热的时候进行,每天郭国亮都是一大早就迎着热浪钻进玉米地,全身被玉米叶子划得血迹斑斑。碰巧的是,老郭患有花粉过敏性鼻炎,生猪行情,即使他头带草帽、脖子搭毛巾、带着风镜全副武装地站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也要连续地打喷嚏、流鼻涕,可就是这样,他仍旧 天天抱着记载本在田间地头侍候 心爱的玉米。
摘 访时我翻看老郭的田间记载本,A4的纸,装订起来有2厘米厚,正反两面都是密密麻麻的表格,相当于每年都要给试验田的每株玉米制作一份档案。20多年了,这样的记载本在他的试验室里,一摞摞,与人等高。
"不亲自做印象就不深,做育种的,要和时间赛跑,万一有了差错,一错就是一年,反常 是一些宝贵 资源,错了永远无法补偿 ,生怕出半点纰漏"。郭国亮说,这么多年,他最怕的就是生病,农时耽误不起啊。
但2006年,老郭发觉自己体重减轻、皮肤痒、经常 口渴,在大伙的劝导下来 医院检查,结果是较严重的糖尿病,需要立刻 住院治疗。其实这个病,在两年前体检时就查出来了,可他当时觉得没什么不适,再加上工作忙,就没在意。不过即使是住院治疗期间,他也把手提电脑和科研资料移 来 医院,上午整理资料,下午再偷偷溜出来,去试验田看看玉米:"正是中秋节前后,玉米快收了,活儿正多呢。"
出院后,老郭开始注射胰岛素,可每天不是在地里归不来,就是在乡下给农民讲课,或者南来北往地搞育种,根本不能按时食 饭、打针,在一次因低血糖晕倒之后,他干脆带上了"胰岛素泵"。
正是在"泵"的陪伴下,郭国亮走向他育种事业的一个巅峰,育出了可与美国先锋公司选育的先玉335相抗衡的高产密植中穗新品种大丰26号,刷新了山西省玉米种植单产纪录,也走出了山西省玉米高产高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