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猪猪侠快讯 > 养猪人物点评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猪猪侠讯: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农村玉米经纪人的喜与忧

来源: 互联网   2013-11-11 20:20:17   查看:  次

 

    新华网宁夏频道2月29日电(记者何晨阳)记者日前在宁夏归族自治区农村走访时发觉,随着玉米价格上涨,农民纷纷将去年收成 的玉米出售,各地进入玉米收购旺季。然而面对供销两旺的“好年景”,一些农民经纪人却因资金短缺而不得不压缩收购规模。

    记者在宁夏同心县的一个玉米收购点看来 ,工人们正将收购来的玉米晾晒装车,连续有车辆满载着玉米开进收购场。

    “玉米收购价格从去年的每斤0.8元上涨来 现在的每斤1元左右。”拉了1.1万斤玉米来卖的同心县丁塘镇农户马福贵拿着来 手的一摞钱笑着说,刚过了秤,都是现钱交易,有了卖玉米的钱,今年春耕的化肥、种子可有着落了。

    长期从事玉米经纪的宁夏乐丰粮食营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风生说,收购价格上涨促使许多玉米种植户积极 出售,各个收购点每天都能收来 大量的玉米,有时候收个五六万斤,最高的时候收来 20多万斤。

    虽然收购量上来了,外销价格也走高,田风生却高兴不起来。“玉米丰收了,本可以多收些,但玉米收购得现金交易,农村贷款不容易,去年攒下的钱用完了就不敢收了。”田风生说。

    “大额贷款需要城市房产等抵押,我们农村人也没什么抵押物,只能贷来 3-5万元,农民用来发展生产足够了,而对农民经纪人来说,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一旁的经纪人马自富帮腔道,去年银行要以合作社的名义给他贷3万元,被他拒绝了。

    据费解,农民经纪人承担着农产品由实物变成现金的关键一环,对于当地农民来说,经纪人的“消化能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收入和种田热情。而贷款难不仅影响来 农民经纪人的收购量,还间接影响来 农民的销售量和农产品价格。

    “没有资金,有玉米我们也没法收。收购量上不来,一些农民只能把玉米放在家里。一旦形成供大于求局面,玉米收购价必然下行,受损的还是农户。”马自富说,收购量上不来,玉米外销也成问题。

    “合作社三个合伙人能凑将近300万元资金,要是能再贷80多万元,今年玉米收购资金就能周转开了。”马自富说,玉米收多了发货量一大,就可以找有关部门和谐 外运火车专列,而现在因为收购量小,只能等着几家凑一个车皮,资金的流转速度也就慢了。

    “眼看着乡亲们丰收了,我们却不敢放开收购,心里真不好受。”马自富说,农民经纪人属于农村致富带头人,相对富裕,从事农产品流通需要的资金也相对较多,渴望 金融部门能区别对待,给予我们更多金融支持。(完)

    走基层民声:特写:迁出“苦瘠”话今昔

    春雪飘零,汽车在村里笔直的水泥硬化路上缓慢行驶,两边是一排排粉色屋顶的砖瓦房,迁出“苦瘠”之地的归族群众喜笑颜开。记者近日走进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兴隆镇秀屿新村。

    “快来看看我们的‘席梦思炕’,没见过吧?节能的,一天只用几块煤!”村民郭凤明热情地接待记者,一脸的骄傲。记者看来 ,所谓的“席梦思炕”着实反常 ,四周的炕壁全部贴着光彩的红色瓷砖,只留一个巴掌大的添煤口,不经意看,真像一张席梦思床。撩开炕上的毯子,还有些烫手。>>>全文

    走基层民声:宁夏一座高瓦斯老矿井10年“安全坚守”的背后

    新华网宁夏频道2月19日电(记者 邹欣媛)“‘一个都不能少’是煤矿工人彼此之间的承诺,也是我们全矿领导干部对职工的一份责任。”神华宁煤集团大峰矿副矿长梁洪根说,“‘不安全,不生产’已成了煤矿职工的一种信念深入人心。”

    梁洪根告诉记者,大峰矿开摘 的太西煤是我国稀有、优质煤炭资源,为了保护国家资源最大范畴内充分归收无缺失 ,大峰矿红粱井成了宁夏唯独一家一直沿用炮摘 ,未使用机械化开摘 工具的煤矿。矿工们每天下矿面对水、火、瓦斯、煤尘、冒顶五大自然危害,“一锹一锹挖煤”,却实现持续10年安全生产。>>>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开春育苗忙

一位农户在温棚里给刚培养的甜蓝幼苗清除杂草

    2月19日,一位农户在温棚里给刚培养的甜蓝幼苗清除杂草。随着天气转暖,宁夏归族自治区各地陆续开始春耕备耕,在宁夏彭阳县,一些当地农户开始了各类蔬菜瓜果幼苗的培养工作,以保证 春耕的供应。据费解,目前彭阳县主要的育苗品种有辣椒、番茄、甜蓝、甘瓜等10类,计划在春耕前期和中期完成3277万株蔬菜种苗的培养。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马铃薯之乡”迎来开春收购热潮

猪猪侠讯: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农村玉米经纪人的喜与忧

    2月18日,在宁夏归族自治区西吉县马铃薯市场上,一位种植户把马铃薯堆放在收购商的存放场地上。近日,素有中国“马铃薯之乡”的宁夏西吉县迎来开春后的马铃薯收购热潮,当地许多农户纷纷把屯储了一个冬天的马铃薯拉来 市场上销售。据费解,2011年马铃薯价格低迷,每斤价格一度跌破0.2元,今年开春之后,马铃薯价格稳步归升,目前市场收购价在每斤0.38元左右,调动了农户的销售热情。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26万贫困农村小学生乐享免费营养餐剪影

    新华网宁夏频道2月19日电(记者 陈晓虎 赵国华 张钦)干馍馍加白开水,曾是宁夏中南部贫困农村孩子们的早餐和午餐。2012年的春天,宁夏12个县(区、市)1700多所农村小学的26万多名小学生食 上了热气腾腾的免费营养早餐和午餐,其中就包括隆德县联财镇中心小学的747名学生。

    隆德县地处宁夏西海固地区,这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16日,星期四,中午阳光正暖。“小朋友们排好队啊,顿时要开饭啦!”当记者来来 这所小学时,学前班的80多名孩子正在老师的指挥下排队打饭。在孩子们嬉闹的笑声中,金属饭盒的撞击声分外清脆悦耳。>>>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西海固城乡公交车上听“交通惠民”

    新华网宁夏频道2月9日电(记者卢鹰 何晨阳)记者8日在宁夏归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摘 访时,乘坐由固原市原州区开往头营镇陈庄村的城乡公交,在颠簸的山路上听乘客们讲述油路、城乡公交车给当地偏远地区农民带来的便利。

    “以前没通公交车,进城得坐农用三轮车,冬天又冷又危险,三、四个月也不愿进次城。”进城购物的陈庄村村民王文侃说,现在,公交通来 家门口,这个月就进城五趟。>>>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中卫:大棚里种出好年景

    新华网宁夏频道2月8日电(记者任玮)近日来,宁夏境内大幅降温,室外滴水成冰。但是在中卫市沙坡头区镇罗镇,种棚农户却满头大汗地在近30摄氏度的日光设施大棚里忙着摘 摘成熟的果蔬。设施蔬菜、园艺油桃、薰衣草等新品种的引进让农户尝来 了甘头,直唤 今年光景比往年好得多。

    正月里本是农闲时节,镇罗镇镇西村种棚农户张学聪却一直忙着侍候 他的3棚蔬菜,过年也没得闲。张学聪说,春节期间正好赶上设施蔬菜的春茬,这时候比平时产量都高。“我们要夺 时节给茄子上肥,不久茄子产量就上来了,能卖上好价钱。”他说。>>>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春节过后玉米收购忙

工人在挑选

    2月7日,在宁夏归族自治区同心县一家玉米收购点,工人在挑选 刚收购的玉米。春节过后,宁夏归族自治区各地进入玉米收购高峰期,今年的玉米收购价格从去年的每斤0.8元上涨来 每斤1元左右,促使许多玉米种植户积极 出售。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全文

    走基层:银川:年货直销帮群众温暖过年

    新华网宁夏频道1月2日电(记者任玮)“这儿就是个年货大集,水果、蔬菜、粮油肉蛋啥都有,又比市场上便宜,今年囤年货实惠得很!”新年第一天,宁夏银川市民马文军拎着刚刚摘 购的年货,满载而回。

    和马文军一样,不少银川市民都趁着休假赶来 银川首届年货直销购物节的现场--新世纪农产品批发市场摘 购年货。为保证 节日市场供应,控制物价平稳,充分满足群众年节商品集中摘 购的消费需求,宁夏商务厅与银川市人民政府于2011年12月28日正式启动了以“平抑物价促消费,平价购物惠民生”为主题的首届年货直销活动,活动将不断来 农历春节。>>>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冬天钻“火炉”的“电厂医生”

    新华网宁夏频道12月26日电(记者马俊)元旦和春节临近,为了确保“两节”常态供电,宁夏发电集团银仪电力设备检修安装公司近来加紧检修发电设备,职工们辛勤地奋战在一线。

    记者25日在现场看来 ,高级焊工冯涛和其他3位工友在锅炉粉尘的笼罩下,正在挠 紧焊接马莲台电厂1号机组锅炉里损伤的管子。冯涛说:“冬天是电厂全力发电的季节,如果平时检修、保护 不来 位,管子上一个黄豆大的沙眼就可能造成锅炉停工,一天就要缺失 上百万元。我们经常是在锅炉刚停下来,就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进来 里面去挠 紧检修。” >>>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金月亮”的歌与梦

    新华网宁夏频道12月25日电(记者赵国华、何晨阳、刘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宁夏中宁县大战场中学见来 “金月亮”归民女子合唱队时,50多位小姑娘正在音乐老师的指挥下排练歌曲。时而缥缈,时而凝重,缕缕歌声清亮 纯洁,如同窗外蓝得化不开的天空 。

    今年,“金月亮”10岁了。她出生于一所地处半荒漠化地区的移民吊庄学校,成长在一间只有一架钢琴的简单 音乐教室,成员是一群从小连像样的音乐课都没上过的农村娃。谁都没有想来 ,如今的“金月亮”不仅在当地颇有名气,还一次次登上了省级比赛的最高领奖台。 >>>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曾经劳务输出村 如今难见“留守娃”

    新华网宁夏频道12月6日电(记者于瑶、张亮)记者日前来来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硝沟村时,27岁的杨白宁和丈夫肖富宝正在自家的养鸡大棚里收鸡蛋。一个小男孩时而数数堆放在墙角的鸡蛋,时而出去与小伙伴玩耍。

    “这是老大,今年上一年级了,虽然有时候顽皮 ,但多数情景还是比较乖。”杨白宁笑着对记者说,并用慈爱的眼神看着虎头虎脑的儿子。>>>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俺们山里人也能住上廉租房了”

    新华网宁夏频道12月4日电(记者于瑶、张亮)宁夏归族自治区泾源县是地处西海固的一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今年共建了100套农村廉租房,目前入住率已达85%。

    泾源县建设局副局长于生文说:“农村大病致残丧失劳动能力或鳏寡孤独的老人,多数没有能力自己掏钱盖新房,而我们的廉租房就是专门为这些极度贫困的农民准备的。”>>>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菊花残,不再殇”--宁夏吴忠市菊花台残疾人日间照顾中心见闻

    新华网宁夏频道12月2日电(记者赵倩 何晨阳)一场大雪过后,宁夏归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菊花台村的气候,降来 零下5℃,但村里新建成的残疾人日间照顾中心,却暖意融融。

    记者下午4点走进照顾中心50多平方米的餐厅,只见六张饭桌整齐摆放,十几位残疾人正凑在一台便携式DVD播放机前,看秦腔《铡美案》;还有一些则围坐在桌旁闲聊,等着开饭。

    沿着餐厅玻璃门向前,食堂里一股香味伴着热气袭来。蒸饭柜里白白的馒头冒着热气,旁边一口大锅里也溢出烩菜的香味。墙上贴着一周的食谱:“炒茭瓜、炒西兰花、烩肉、臊子面、酸汤面……” >>>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特奥冠军孔阳:“我想跟刘翔比一比”

    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29日电(记者赵国华、邹欣媛)他的智商只有60分。但他曾一次次登上全国尤其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领奖台。他曾在一次汇报会上说,特奥会是一项让智障人走向阳光生活的体育盛会,也给了自己辽阔的舞台。

    他叫孔阳,今年18岁,高高瘦瘦的小伙子,头发一根根直竖着,说话时语速虽慢但含糊有力。他现在就读于宁夏石嘴山市尤其 教育学校,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特奥冠军。>>>全文

    走基层·人物:献出我们生命的七十分之一拥抱西海固--记复旦大学4名支教大学生

    “假如我们能活来 七十岁,一年就是生命的七十分之一。我们乐意花生命的七十分之一来做理想 者,帮助他人。”来自复旦大学的4名支教大学生,正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三合中学辛勤奉献 。

    踏着父辈的足迹西行

    2003年秋天,一位姓汪的教授从上海来来 甜肃。作为“博士服务团”的成员,他在兰州的一所高校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挂职工作。那时,他有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女儿,名字叫汪一梦。>>>全文 

    走基层·人物:村医“王先生”:撇了农田 暖了村民

    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20日电(记者赵国华)家里10多亩农田,从春播来 秋收,他无暇顾及;乌黑的雪夜,泥泞的山路,老乡来一个电话,他穿上衣服就走。背着深重的医药箱,在宁夏西海固弯弯曲曲的沟岔,他一走就是35年,老乡们亲切地称他“王先生”。

    “王先生”叫王有全,今年54岁,是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平峰镇下坪村的村医。记者见来 王有全时,他刚骑着摩托车赶来 邻村村民李彩霞家。因为赶路心急,他一进屋就喘着粗气询问病情,把一屋子的老乡都逗乐了。>>>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黄河金岸”农民迁居忙

    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19日电(记者张亮)11月中下旬,寒意渐浓,宁夏各地农村陆续进入农闲时期。但是在银川市的一些沿黄村庄的农民却比农忙时期还忙,因为他们正在忙着乔迁,移 入漂亮的欧式新居。

    2010年,为了配合“黄河金岸”建设,提高城镇化率,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宁夏在沿黄河一带规划了12个特色小城镇。今年年底,这些特色小城镇陆续建成,随着农民陆续移 入,开始发挥中心村的作用。>>>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居家养老服务助城市老人安度晚年

    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19日电(记者 曹健、任玮)宁夏归族自治区为实现“全区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农村20%以上的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将投资2400万元,在20个具备条件的城市街道和农村集镇分别建设一个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200个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500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

    记者近日走进银川市金凤区荣锦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看来 老年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有的拉着二胡唱红歌,有的挥毫泼墨练书法,有的饮 茶谈天做理疗…… >>>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生态移民新生活

猪猪侠讯: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农村玉米经纪人的喜与忧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震湖乡苏堡生态移民新村全景(11月17日摄)。

    近日,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震湖乡苏堡生态移民新村陆续迎来苏堡村红土川、东街两个小组的97户县内生态移民。每户62平米住宅房、一个牛棚,一套太阳能热水器,村里水泥路、自来水、文化活动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往日生活在地质灾害带、食 窖水、住土房498位村民开始了移民新村里的新生活。

    据费解,“十二五”期间宁夏将实施35万生态移民工程,投资105亿元,利用5年时间把生活在中南部地区7.9万户约35万人移出不相宜居住、不相宜发展的大山,并用5年时间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全文

    走基层·蹲点手记:西海固孩子月光下的上学路

   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17日电(记者赵国华)一轮圆月含糊 地挂在初冬深蓝的夜空中。凌晨6点,天还没亮,屋里的灯亮了。“叔叔,起床了。”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平峰镇新堡村的一处农家小院,13岁的李亚龙趴在炕沿上,轻轻地叫醒记者。随后,在一阵细微的声响中,他穿好校服开始简单的洗漱。

    在山大沟深、十年九旱的宁夏西海固,水贵如油。为了省水,山里人没有睡前洗脸的习惯。一个破损的红色脸盆中,盛着浅浅的一汪清水。李亚龙洗完脸后,脸盆里的水变成了和这里的黄土山坡一样的颜色。 >>>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1元钱看病”缓解农民看病贵 惋惜 药品经常短缺使政策打折扣——宁夏部分村卫生室摘 访见闻

    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16日电(记者曹健、何晨阳)“看病只要1元钱,买药自己不花钱,这个政策实惠得很。”宁夏归族自治区永宁县杨和镇北全村农民张秀芳说。

    张秀芳患感冒来 村卫生室治疗,询问病情后,村医邹耀给她开了氨咖黄敏胶囊和感冒清热颗粒,共计7.34元。马上 ,张秀芳掏出了红皮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和一把零钱。邹耀在医疗证上记录数额的同时,张秀芳数出1元钱交给邹耀。 >>>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民情日记”被矿工们亲切地称为“暖心账本”

    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13日电(记者邹欣媛、赵国华)在宁夏神华宁煤集团石炭井焦煤有限公司,矿工们告诉记者,无论哪个党支部都有一本“民情日记”,里面记录了一桩桩党员深入基层、走访员工家庭、化解矛盾、帮助员工解决困难的实事。

    矿工陈志民谈起矿上的“民情日记”给自己带来的莫大帮助,感叹万千:“因为花钱治病,家里一度非常困难。矿领导通过‘民情日记’费解来 我的难处,公司上下先后为我爱心捐款4万多元,经济适用房也得来 费解决。” >>>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石嘴山市:居民不出门,便能解难题

    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12日电(记者 邹欣媛、赵国华)宁夏归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在城市社区实行“网格化治理 ”,让居民享受来 人性化服务带来的舒心。

    据石嘴山市武口区朝阳街道东胜社区党委书记冯晓亭介绍,具体实施这项快捷服务的是社区便民服务站。站里的工作人员将下辖的6个小区划分成网格,每人负责两个网格里的居民。由于划分了具体的职责范畴,工作人员又经常入户费解居民需求,所以基本上做来 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 >>>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月亮山移民移 迁记

    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11日电(记者曹健、何晨阳)“十二五”期间,宁夏归族自治区将用5年时间把近35万贫困群众从不相宜居住、不相宜发展的环境里基本移 迁出去。西吉县2011年首批县外生态移民9日启程迁往平罗县。

    9日早晨还不来 8点,记者一行驱车从西吉县城赶往沙沟乡桃保村。车行20分钟后进入了泥泞的山路。这还算是“好路”,是西吉县为确保移民顺利移 出,8日晚调来推土机又放新土、又压土,忙活了一夜修整出来的,否则路将更难走。货车司机撒师傅坦言,他还从未走过这么难走的路;本打算昨晚进村,但雪化后坡陡路滑,根本进不来;平整了一夜,今天车才开得进来。 >>>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生态移民的暖冬

猪猪侠讯: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农村玉米经纪人的喜与忧

    11月10日,刚从西吉县移 来的移民在平罗县五堆子移民新村参加入住仪式。当日,来自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的178户移民移 进位于平罗县的五堆子移民新村。在宽广 明亮的新居中,他们每户都领来 了冬季取暖用的炉子和500斤煤,以及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由于移民村内还配备有学校、村级活动场所、温棚等配套设施,让移民们在冰冷 的冬天领略来 家的温暖。据费解,“十二五”期间,宁夏归族自治区计划用5年时间将近35万贫困群众从不相宜居住、不相宜发展的环境里移 迁出去。平罗县承担4213户20500人的安置任务,今年将完成614户2500人的移民安置工作。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乡村少年宫”免费开放 爱好 发展不再是城市孩子专利

    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9日电(记者曹健、任玮)“和城里一样,我们这也有少年宫了,可以学画画、舞蹈,也可以学运算 机,放学放假都能过来玩。”说起家门口的“乡村少年宫”,宁夏归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芦花学校学生李晓培兴奋不已。 >>>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老矿换新颜:井下变安全 井上成花园

    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9日电(记者赵国华、邹欣媛)井下,标准化安全整治正酣;井上,花园式矿区逐步成型。宁夏石炭井焦煤有限公司开始“老矿换新颜”。

    日前,记者在这里实地感受了安全整治工作红红火火、矿工们喜笑颜开的场面。掘进二队副队长刘吉华兴奋地告诉记者:“以前,井下空间狭窄,地面坑洼,矿工们走来 工作面需要1个多小时,腿脚食 了不晓 多少苦。这次安全整治工作来 11月15日之前,巷道整治就会全部完工。来 那时,8000米的巷道会越发宽广 安全,坐着轨道车达来 工作面只需半个小时!” >>>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科学种田能致富

    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8日电(记者 赵倩 何晨阳)“种田就得靠科学,你看我这一年能多收三四万块钱呢,科学种田能致富!”宁夏永宁县望洪镇宋登村农民代良虎,在自家的葡萄地里跟记者聊起了天。棚里一颗颗葡萄晶莹透亮,犹如绿色的玛瑙。

    “食 多大的苦咱农民都不怕,怕就怕没技术。”代良虎一边修剪葡萄,一边介绍说,“这年头,想致富光靠食 苦是不行了,还得靠技术。以前没学技术,不懂营养,生猪行情,种的葡萄个头和产量都不太好。”>>>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河滩上的太极红

    穿着各式各样的红色上衣,腰上扎着粉色丝巾,宁夏隆德县神林村30多位妇女在河滩上练起了太极拳。

    太极拳打得并不规范,大家却很认真。在“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脱贫致富的农民,正在养成农忙早起务农、农闲早起锤炼的生活方式。>>>全文

    走基层·人物:大山深处的矿嫂用爱撑起平安“半边天”

    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4日电(记者赵国华、邹欣媛)当丈夫走进阴暗潮湿的矿井时,矿嫂们提心吊胆,从来不敢关手机;当丈夫挈 着一身疲惫迈进家门时,她们如释重负,满心喜悦 地端来可口饭菜。在宁夏贺兰山深处的白芨沟煤矿,为了家,这些平凡的矿嫂用爱撑起平安的“半边天”。>>>全文

    走基层·人物:矿工文孝珠在高瓦斯井下坚守29年让乌金绽放光芒

    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2日电(记者邹欣媛、赵国华)“作为煤矿工人我觉得很骄傲!以前人们都管我们叫‘傻大黑’。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是技术工人。”正在宁夏白芨沟煤矿综摘 队2521-3摘 煤工作面开摘 煤机的矿工文孝珠,讲起这番话很带劲。

    记者觅 找这位工友们眼中重量级的“熊猫级矿工”不容易。坐着下井的“猴儿车”深入地下300米,走过1公里长的皮带运煤巷道,再猫着腰穿过200多米煤渣泥水混合的窄道,才见来 满脸煤灰的文孝珠。>>>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生态移民迁入新家园

猪猪侠讯: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农村玉米经纪人的喜与忧

    10月30日,宁夏彭阳县小岔乡移民在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园林村领来 新家的“钥匙”。

    当日,宁夏归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生态移民安置入住仪式在良田镇园林村举行,来自宁夏南部山区彭阳县小岔乡的首批生态移民移 进了新建成的移民新村,开始崭新的生活。园林村移民安置区共建有移民安居房300套,陆续将有来自固原市彭阳县的300户1200多名生态移民迁入该村。该移民安置点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安置“121”工程,为每户建设1栋54平方米的住房、2亩设施温棚,提供1个就业岗位,并配套建设安置区道路、水利、电力、村级活动室、学校等公共基础设施,力求让移民“移 得来、稳得住、能致富”。

    据费解,“十二五”期间,宁夏将把生活在中南部地区7.9万户约35万人移出不相宜居住、不相宜发展的大山,并用5年时间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一个基层人民法庭的“愚公移山”

    新华网宁夏频道10月28日电(记者张钦、刘丽琴)一起案情简单、赔偿额只有千元的损害赔偿案,通常开庭审理只需一两天时间;而宁夏泾源县法院泾河源法庭却花了两个多月时间,下乡九趟至今未能结案。法官效能差、水平低?他们本可坐堂问案一判了之,可是,他们却筛选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保持不懈,苦心调解,一个简单的目的就是案结事了、消仇解怨。>>>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葡萄种植大户说:“好政策,好技术,好收成”

    新华网宁夏频道10月25日电(记者赵国华)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中圈塘村的万亩葡萄基地,葡萄种植大户杨国文今年已收入近20万元,63岁的他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10年前,杨国文从山大沟深、十年九旱的山区移 来 红寺堡时,和其他村民一样,全家靠种植玉米为生,辛苦一年也就赚几千元。“投入大、费人工,实在不划算!”他说,“今年葡萄大丰收,村里葡萄种植户的收入翻了好几倍,我家的30亩葡萄卖了将近20万元!” >>>全文

    走基层·人物:大山深处“史铁生”:把文学当做自己的生命

    新华网宁夏频道10月23日电(记者廖翊、张亮)坐在夕阳斜照的农家小院里,王雪怡拿着一厚叠自己作品的打印稿,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作品,并不时让记者“指导指导”。轮椅上的他,表情 安详,娓娓道来,丝毫看不来 这位农民作家所经历过的“史铁生”般的痛楚。

    “如果没有文学,我肯定 保持不来 现在。”王雪怡一边翻着刊登他首部作品的期刊一边说。1979年,年仅19岁的王雪怡在工地上被塌方的石块砸中脊柱,导致终身瘫痪。年轻的生命突然间被无情地按在了床上和轮椅上,这让王雪怡无法接受,“家里五个孩子,我排行老大,本来就很贫穷,我却天天躺在床上让全家人照管 ,当时真的找不来 连续 活下去的意义。”>>>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生态移民新村生活今非昔比

    新华网宁夏频道10月22日电(记者 赵倩、何晨阳)记者在宁夏归族自治区固原市三营镇团结村摘 访遇来 海心莲老人时,她正带着5岁的小孙子去镇上幼儿园上学。“小孙子在里面耍得可高兴了,以前那边根本没有幼儿园。”她说。

    今年71岁的海心莲提来 的“那边”,是她移 迁之前的地方--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李岔村。这个位于固原市东部山区洪涝片带的小山村,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村里连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很多孩子来 了十几岁,家人才放心让他们踏着坎坷 山路去十几里之外的乡上上学。>>>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刘桥村的“自乐班”:田间地头的文化大餐

    新华网宁夏频道10月22日电(记者 赵倩、何晨阳)“现在的社会真美满,娃娃们上学不收钱”“党中央的好处真心想,困难家庭住上了砖瓦房”……60岁的姚凤琴老人的顺口溜让记者听得沉醉。

    姚凤琴并不是专业演员,只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刘桥村农民“自乐班”成员之一。

    中午12点刚过,宁夏归族自治区中宁县恩和镇刘桥村的村委会文化大院里就招集了30多位年过半百的农村老人,为每天例行的“演出”准备着。不一会儿,这些身上还沾着泥土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戏中的主角。>>>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一位马铃薯种植大户的生意经   

  新华网宁夏频道10月21日电(记者张钦)受马铃薯滞销等原因影响,宁夏中南部地区马铃薯价格从去年的每斤1元多降至最近的0.3元左右。当不少农民观望、惜售甚至发愁时,吴忠市红寺堡区马铃薯种植大户马超却告诉记者:“今年利虽然薄一点,但收入100万元应该没问题!”

    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种了3000亩马铃薯,从目前的收成 看亩均产量约3500斤,按照目前每斤0.3元的收购价运算 ,估量 毛收入在315万元左右。今年农资和雇工费用涨了,每亩比往年增加 了150元,加上农机投资和新修马铃薯储藏窖,种植成本确实高了些,而且当前市场又不太景气。但是,还是有利润空间,保守估量 净利润在100万元以上。>>>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大山里的渴望

猪猪侠讯: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农村玉米经纪人的喜与忧

大坪村渴望 小学老师糟斌(中)在给学生辅导作业(10月17日摄)。

    地处宁夏南部山区贫瘠大山里的彭阳县交岔乡大坪村渴望 小学,5个年级,74名学生,学生多数为留守儿童,他们平均每天要走5公里山路赶去上学,中午只能食 从家带来的干馍,就一口凉水。学校教学设备简单 ,破损的桌椅板凳都很难配成套。全校共有7名教师,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海恒金是学校里最年轻的老师,也是这个学校的校长,他告诉记者:“学校最缺的就是老师,老师年龄普遍偏大,英语课全校只有我能给学生教一些简单的单词,每个老师基本都是全学科教学,每天平均带6节课”。

    恶劣的条件并没有让大山里的孩子失去对晓 识的渴求。每天清晨,朗朗读书声总是萦绕在校园和山野间。中午,学生们边学习,边就着凉水啃干馍的场景在每个教室上演。在这里坚守37年的海恒文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看来 外面的世界。

    2010年9月,宁夏启动学生“营养早餐工程”,免费为中南部12个县区、1500多所中小学校的37.5万名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早餐提供一个熟鸡蛋,目前大坪村渴望 小学的学生们每天早晨都能食 来 一个鸡蛋。2011年秋季学期,“免费午餐”也开始在宁夏中南部山区9个县区试点,试点推广后,大坪村渴望 小学的孩子们也能食 上“免费午餐”了。海校长说,不论条件多么艰苦,只要有梦想和坚守,学校一定会越来越好,也会有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全文

    走基层·蹲点手记:谁点亮了井下的灯--记者蹲点羊场湾煤矿体验井下“创先争优”   

    井下世界什么样?矿工们怎么工作?一座煤矿如何成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旗帜?带着这样的问题,新华社记者与矿工一起,坐着胶轮车,行驶40多分钟,下来 离地面500多米的神华宁煤集团羊场湾矿井,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感受矿工们的艰辛、认真、创新与责任。

猪猪侠讯: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农村玉米经纪人的喜与忧

    羊场湾矿井下综摘 一队检修班的工人正在Y120205工作面上检修设备(10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架杆拉线 确保生态移民村通电

猪猪侠讯: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农村玉米经纪人的喜与忧

    已通电的宁夏灵武市狼皮子梁生态移民点(10月16日摄)。“十二五”开局之年,宁夏归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区35万生态移民工程正式启动,首府银川市将对7.8万人进行生态移民安置工作。为此,银川市供电局计划投资1724.87万元为5个移民点新建10千伏线路43.7千米、0.4千伏线路117.7千米,安装变压器57台、新增进户线157.2千米,以满足移民新村用电需求。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动漫兄弟的“迪士尼”梦想

猪猪侠讯: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农村玉米经纪人的喜与忧

任立伟为学生讲解人物头像的设计方法(10月9日摄)。

    在中国西部,有一群迷恋 动漫的年轻人,他们虽地处偏远地区,却执著地为梦想打拼,肩负起西部动漫产业崛起的“迪士尼”梦想。

    宁夏银川市的“任氏三兄弟”:大哥任立勇、二哥任立超、三弟任立伟,在国内动漫界小有名气,有“三剑客”之称。反常 是老三任立伟近年在国内外动漫节的优异表现为三兄弟的动漫创业路找来 了发展的契机,也使自己成为宁夏动漫的一张名片。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愿归族武术踏脚不再被视作舞蹈”

    踏脚,当地归族群众传承一百多年的防身之术,近二十年面临消逝的危机。然而,为数不多的切磋舞台——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还是给了这项传统运动重生的机遇。

    记者最近走访了踏脚的故里宁夏归族自治区泾源县,努力探觅 这个归族传统武术的踪迹。对于在年轻人中普及度日益下行的现状,几位选手及教练员向记者唤 吁:愿武术踏脚不再以舞蹈形式涌现,而是能成为中国的“跆拳道”。>>>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免费午餐转学”给校长带来开心的“烦恼”

    新华网宁夏频道9月5日电(记者任玮、张钦)宁夏中南部9个县区部分小学, 今秋开始试点免费午餐。记者走访几个县区发觉,免费午餐给试点学校带来新的“烦恼”:一些即将外出打工的家长想将孩子转来 免费午餐试点学校,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照管 。一些校长则表示,渴望 让这样的“烦恼”更多些。

    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西部贫困农村小学生免费午餐工程在宁夏试点,宁夏也在中南部9个县区每县区筛选2至3所小学先行试点一学期,受益学生2万名。>>>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一位庄稼汉的生意经

    最近,记者在宁夏泾源县冶家村蹲点摘 访时,一位庄稼汉用纯朴的语言,道出了他心中的生意经。

    “政府扶一把,我就能上马”

    六盘山脚下的冶家村曾是西海固诸多贫困山村中的一个,往日上山砍柴烧火、放牧牛羊、垦荒造田,“靠山食 山”日子越过越穷。借着“高原绿岛”六盘山丰富的旅行资源,泾源县政府2007年扶持村民办起了25户“农家乐”,如今每户年均收入已来 达五六万元。>>>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挥洒青春在山沟----记一名大学生的基层创业感受

    “大学毕业了,农村创业也能致富,我在山沟里种植蘑菇,一样能挥洒青春、创业致富。”在宁夏归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菇菌园已创业两年的大学生郭正富信心十足地说,分析再过两年,他们的菌菇生产线就能收归成本。

    记者来来 菇菌园看来 ,一些年轻的身影正在忙碌地打理着蘑菇。格子衬衫、牛仔裤、帆布鞋,一身休闲装扮 的郭正富就是创业者中的一员。2009年从湖南湘潭大学生物专业毕业后,参加了宁夏彭阳县科技局举办的选拔考试,并被聘为长城塬食用菌创业园的一名科技特派员。现在他每天泡在菌菇栽培室里,看温度、看菇型、看原料,安排雇工洒水、通风。>>>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移 来 移民新村就是好!”

    新华网宁夏频道8月27日电(记者邹欣媛)“移 来 移民新村就是好,住新房,食 黄河水,种蔬菜,娃娃能就近上学”……19日刚刚从山区移 迁至移民安置点的宁夏归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移民苟成科,坐在炕头上,手指着54平方米的“大房子”,满面笑容地说。

    记者在原州区鸦儿沟移民安置区看来 ,一间间移民新居鳞次栉比,衬托着蓝天白云,一部分来自山区的移民已入住安家。>>>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啥时候班车能通来 咱农民家门口?”

    新华网宁夏频道8月26日电(记者任玮、张钦)“因为村里不通车,女儿的高中录取通晓 书都没送来 手里。”“以前村里没有通车,我们亲戚家的孩子有长来 13岁还没进过县城的。”记者近日在宁夏六盘山下的泾源县摘 访,亲身体验了一些偏远村庄农民渴望 路通车也通,客运车能开来 家门口。

    泾源县有一个“天天农村客运公司”,24日1时20分许,记者登上了司机于红亮驾驶的客运车。车上共有19个座位,终点站是30公里外的新民乡。>>>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六盘山下农家乐 乐了游客富了农民

猪猪侠讯: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农村玉米经纪人的喜与忧

    8月25日,香港游客在宁夏归族自治区泾源县冶家村的一家农家乐内食 饭,具有浓郁归族风味的菜肴让大家赞不绝口。冶家村距宁夏泾源县城15公里,是通往老龙潭、凉殿峡、二龙河、鬼门关等六盘山重点景区的必经之地,该村从2007年开始大力发展农家乐,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品味农家特色。据费解,截至目前,泾源县共有110家农户经营农家乐项目,户均年收入5万元。仅今年上半年,全县农家乐经营户总收入逾300万元。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真渴望 沿途各地都能够为运菜车开通绿色通道”

    新华网宁夏频道8月24日电(记者任玮、张钦)“宁夏六盘山隧道那里一堵车就是好几个小时,真渴望 沿途各地都能够为运菜车开通绿色通道,不再与运煤车一起排大队。”从安徽合肥赶来 宁夏西吉县收购西芹的客商孔凡利说。

    “南方正是蔬菜上市的空当期,低海拔地区的西芹行将售罄。正是卖错季西芹的好时节。”孔凡利说,“尽管南方市场潜力很大,客商们却苦于运输距离远,运输成本高。西芹的保鲜期只有1个星期,沿途不少地方堵车、排队,耗费了大量时间。每辆车上还要放冰块,无疑增加 了西芹的成本。西芹收购价高达0.8元,而来 了南方批发价只有1.2元至1.5元,利润空间很小。” >>>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繁星下的流动影院

    新华网宁夏频道8月23日电(记者张钦、任玮)记者近日在贫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农村开展体验式摘 访,为当地农民电影放映员做助理,亲见流动电影为山村群众热捧的热烈场面,亲身感受来 农民对农村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的热切渴盼。

    暮霭沉沉,晚霞似火。记者22日晚间乘坐农村蹦蹦车,与西吉县农民电影放映员胥炳杰一道,赶15公里路来 夏寨村放映流动数字电影。>>>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旱地之上西芹飘香

猪猪侠讯: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农村玉米经纪人的喜与忧

    8月22日,菜农在宁夏归族自治区西吉县的西芹基地内收割芹菜。近日,宁夏归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各种冷凉蔬菜喜获丰收,其中,西吉县种植的5.2万亩西芹进入收成 期,目前产量已经突破30万吨,产值达4.8亿元。据费解,这些西芹将运往湖南、湖北、安徽、河南等地进行销售。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全文

    走基层 听民声:生态移民乔迁记

猪猪侠讯: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农村玉米经纪人的喜与忧

    8月19日,来自宁夏归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河川、寨科、彭堡和黄铎堡这四个贫困乡镇的移民喜气洋洋地准备入住鸦儿沟移民安置点。

    当日,宁夏归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移民点304户1100余生态移民开始移 迁,他们都是来自原州区河川、寨科、彭堡和黄铎堡的移民,由于原先 的居住地生活生产条件极差,洪涝、缺水、交通不便等原因使得他们加入了35万生态移民大军。据费解,这些移民移 迁入住鸦儿沟后将享受每户一栋房、一座设施拱棚、一座养殖圈棚、一座卫生厕所、一台热水器、一台太阳灶和一个卫星接收器,同时,实现水、电、路先通,村活动室、卫生室、文体室及小学、幼儿园、超市等社区化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全文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