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猪猪侠快讯 > 养猪人物点评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饲料原料价格汇总:香港第一代公屋11平米蜗居九人 小孩睡觉像猪仔

来源: 互联网   2013-11-09 20:18:18   查看:  次

  中新社香港10月23日电 题:香港第一代公屋十平米蜗居五成人 苦过方晓 甘

  中新社记者 贾思玉

  120平方英尺(约11平方米),蜗居一家九口——两个大人加七个小孩,要怎么睡?要几张床?

  “小孩子们挤在一起,像猪仔一样睡觉。”50多岁的陈惜香归忆起幼年在美荷楼的生活,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她说那时家家户户在高处用木板搭建“阁仔”,那是小孩子的床、书桌和储物柜;她试图重现睡在走廊的兄弟如何被行军床(帆布床)“嘎”一声夹来 ;她最难忘的是即将降落启德机场的飞机从屋顶经过,轰鸣声大来 要捂耳朵……

  美荷楼的故事始于60年前圣诞夜的一场无情火。这场大火令5万多人无家可回,由此催生了香港第一代公共屋邨——石硖尾徙置区,落成于1954年的美荷楼是其中一幢。

  最初美荷楼的“标准户型”只有120平方英尺,政府规定最少5名成人居住,10岁以下小童以“半人”运算 。不足5人的家庭,便会涌现“一屋同伙五人行”的情景。

  “所以说,劏房湿湿碎(意为不算什么)。”邝小姐是石硖尾邨的首批入住者,早年移民英国,这次归港探亲,得晓 美荷楼活化后对外开放,“说什么也要来看看。”

  被评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的美荷楼变身青年旅社,即将开门营业,同时开幕的还有楼内的“美荷楼生活馆”,馆内还原了上世纪50至80年代香港公屋的典型摆设,陈惜香带着87岁的老母亲黄海珠来 此“忆苦思甘”。

  一台缝纫机是屋内除床以外最像样的家具,大约1米高的圆铁桶里装着棉被和衣物,孩子们要上“阁仔”,没有梯子,只能借助这个桶爬上去。“那时候好惨,子女多、又穷,几天才供一次水!”黄婆婆的广东话带浓重潮州乡音,她皱着眉,仿佛不愿再提苦日子。

  说来 苦,不少旧街坊会表情夸张地提来 厕所,甚至以“噩梦”形容。“H”型的美荷楼没有独立厕所和厨房,连接两翼的中间通道设有男、女各三格厕所以及十几间狭窄浴室,中国养猪网,供每层至少320名居民使用。“厕所臭味熏天,经常‘遍地黄金’,要拿报纸铺在上面。”那情况,陈惜香历历在目。

  也有乐。在石硖尾邨渡过了童年的冯醒波归忆说,他曾用自己一双塑胶挈 鞋从收买佬那里换麦芽糖食 ,被妈妈狠骂一顿也觉得值得。“小时候也不觉得苦,因为不是说你有我无,家家都这样,而且那时邻里关系很好,人情味浓。”邝小姐在生活馆左指指、右看看,很是兴奋。

  随着香港经济腾飞,公屋的环境也连续改善,来 了70年代,石硖尾邨改建,面积扩大,并配备独立浴、厕、厨;80年代,涌现了“L”型单位……“虽然以前居住条件不好,但我们很努力,现在兄弟姐妹都住上了私楼,都可以‘搵’来 自己想要的东西。”陈惜香朴素地表达了生活越来越好的欢乐 。

  如今,老街坊异口同声指,归首石硖尾邨的生活,甘多过苦。香港历史博物馆原馆长丁新豹对记者说,渴望 保育下来的美荷楼对香港人是一个鼓励 。香港由比较贫穷的地方发展为大都会,背后就是人们常说的“狮子山下”精神。

  美荷楼孕育了大导演、大律师、足球明星和报社社长……早年随家人来港的吴宇森原无意久居,石硖尾大火改写了他的一生。他为美荷楼生活馆写下了一段深情的文字:

  “在这里,我们曾露宿街头,一家人拿着碗筷等待救济;在这里,我曾经夜间睡在公用走廊的帆布床上看星星,发着电影梦;在这里,写了第一篇散文,写过第一首诗,演出过第一部舞台剧,然后直至我26岁第一次成为电影导演,所报的地址依旧是九龙石硖尾邨……”(完)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