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遭遇历史罕见的旱灾,受灾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摘 取各种措施全力抗旱之际,党的总书记、共和国总理先后深入旱情严重的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实地观察水情、旱情、灾情,指导抗旱救灾工作。
这是胡锦涛总书记荆楚大地之行的一个镜头:在位于十堰市东部的丹江口市土关垭镇龙家河村,胡锦涛走进一片受旱严重的农田,用手翻开田里的土壤查看墒情。得晓 村里正把插不上秧的水田改成旱地,夺 种玉米、花生、大豆等耐旱作物,胡锦涛走上前去,亲自刨土、点种、舀水、浇地,和村民一起补种玉米……(6月4日《人民日报》)
这是温家宝总理赣湘鄂三省考察的一个画面:在岳阳市君山区柳林洲镇新洲村,看来 村民正用从机井中压出的水给低矮的棉苗浇水,温家宝走进地里,和老汉亲切交谈,还舀起一勺,轻轻给一株棉苗浇水。在老河口市洪山嘴镇杨家湾村的玉米地里,几位村民正在点播玉米。温家宝蹲下身子,帮着给玉米浇水……(6月6日《人民日报》)
翻开土壤查墒情,亲自刨土、点种、舀水、浇地,和村民一起补种玉米;轻轻给棉苗浇水,帮着给玉米浇水……这些细节,生猪价格,在中央高层领导同志的基层调研活动中,并不鲜见。通过电视镜头和记者的文字描述,高层领导同志的基层考察,总是跟类似的细节如影随形。
每当看来 “种玉米、浇玉米”这样的细节,我都不禁摸索 :其中究竟包蕴 着怎样的深意?
这当然是领导同志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是他们亲力亲为作风的最好见证,同时也折射出民生在他们心中的分量。但我又觉得,“种玉米、浇玉米”这样的亲力亲为,还生动诠释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来 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再来 实践(第二次飞跃),接着在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依此循环。正如毛泽东同志《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所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来 精神,由精神来 物质,即由实践来 认识,由认识来 实践这样频繁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作为执掌公共权力的领导干部,一个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对不同时期、不同关键节点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个准确的判定 。由此,他想问题才有趋势、做决策才有依据、办事情才有准星。只有这样,公权施政才能与事物发展的方向相吻合,才能跟人民群众的期待相适应。
而这个正确的认识,这个准确的判定 ,只能从丰富的实践中来,只能从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中来。生动的实践,才是正确认识的源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来 ,近年来,高层领导干部来 基层调研考察的次数愈来愈密了。遗憾的是,这个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常识,并不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能把握 。有的主观主义严重,习惯于“办公室里做决策”;有的割裂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习惯于“遥控指挥”;有的有调查而无研究,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来 理性认识;有的不屑于亲力亲为,对经过过滤的“汇报材料”偏听偏信……如此种种,做决策难免涌现偏差,办事情必然会脱离实际。
俗语 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烈。从总书记“种玉米”来 总理“浇玉米”,透过媒体的报道,领导干部们能不能看来 其中的“门道”?
留日学生机场刺母9刀
管不好猪因没管好人
女市长撑起20亿家族?
日本应付核事故啥效率
"特型演员"稀缺怎么办
葛优背后的"真正老板"
贪官色官十大概命软肋
秦始皇诸葛亮一个样?
刘华清找总理走后门?
蒋介石喊"毛主席万岁"
朱镕基十八条经典话语
毛泽东惊魄的六个9月9
少将毛新宇有什么压力
赵本山当官触动了谁
崔永元的提案让谁羞愧
赵普月薪与刘翔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