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在上海天山路585弄澳华菜市场,生猪价格,江西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生郝承兵(右)向消费者举荐 一块猪肉。 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 俞菀 仇逸
由北京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壹号土猪”品牌,吸纳了500多名高校毕业生,相继加入“养猪卖肉”的行列。
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舆论关注。大学毕业生如此就业,是高等教育的悲伤?还是社会需要的适应?
大学毕业卖猪肉 月收入三千多
1月25日,号称中国“土猪大王”的“壹号土猪”品牌,在上海6个区县的12家农贸市场登陆。除了“原生态”土猪肉吸引眼球外,创业老板是北京大学毕业生,员工中有500多名大学生且10%毕业于名牌大学,成为最大关注点。
“参与问答就送二两猪肉嘞!”30日傍晚,记者在上海市长宁区澳华农产品市场“壹号土猪”店面前看来 ,围观、咨询、买肉的顾客川流不息 。几个“90后”满脸书动气的小伙子,忙碌地吆饮 着,一边还熟练 地切肉、称重、收钱。开业一周,他们积攒了不少“归头客”。
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人力资源治理 专业的郝承兵,当了四年“卖肉倌”,如今从一线员工晋升为区域经理,年薪10万元,有房、有车。在他身边的3名员工,也是大学毕业不久的新人,月收入3000多元。
“2008年参加校园招聘的时候,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问我,你大学交女朋友了吗,我说没有。他又问了我一句,那你大学四年里干了些什么,我当时就懵了。”郝承兵说,“大学四年,真的没有学来 太多在社会上有用的东西。”
“壹号土猪”创始人陈生,成了一些大学生的楷模。1984年,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当时叫政治经济学)专业,“那天学校人事处老师看着我的个人资料,说读这个专业该分来 哪个单位呢?”陈生在接受记者摘 访时说,“后来我‘下海’摸索了一段时间,发觉自己对养猪卖肉最有心得,就决定做这方面的企业。”
“你学经济学专业的,读资本论和卖猪肉有什么关系?”有人问他。“就算是在北大、清华,专业教育又能包含多少生存竞争的技能?”陈生说,在“壹号土猪”,大学生可以学来 “怎么自我定位,这个社会是怎么运作的,并且拥有一技之长”。
纷纷舍弃 专业 高教何去何从
此次事件之前,北大中文系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一事就引起了社会关注。有人认为高材生卖肉是人力资源浪费,也有人认为这宣告了应试教育的破产——高分数、高学历,并非指向让人仰慕的就业岗位。
一位网民认为,应试教育的核心是唯分数论,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功利化倾向,导致学生综合素养、个性特长和自立意识被忽略。
“没有一技之长和专业领域内不可替代性,大学生在就业压力较大的社会背景下,只好与普通百姓‘夺 饭碗’。”网民“淡定八戒”说,学校和家长总以为考试成绩好,日后就能成为顶尖人才,谁晓 可能连自己的生存问题也解决不了。
毕业于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壹号土猪”员工徐标献说:“对于大学刚毕业的我们来说,总想走一条不一样的路,却发觉自己的能力颇为匮乏。不晓 道想要什么,不晓 道过去的保持有多大价值?迷茫或许是我们的集体代名词。”
“卖猪肉以后,我们放下了架子,相互鼓励 ,不再纠结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是制订计划、按部就班、努力工作,这是一个连续积蓄能量和认识自我的过程。”徐标献说。
作为“壹号土猪”员工的大学生们,用实际行动挣脱了应试教育的桎梏。然而,也有一些家长对此难以释怀。
家住上海市长宁区的姚奶奶告诉记者,对于大学生做“猪肉倌”她并不驳斥,而换成自己的孩子就不一定能接受,“辛辛苦累 培育了那么多年,最后跑来 菜场里卖猪肉,肯定 不甜愿的呀!”
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总经理、上海市人大代表王黎娜是一个“85后”,大学专业是市场营销,她在银行工作两年后辞职务农,成为著名的“扁豆姑娘”。她认为,“职业无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专家指出,将学生培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成才理念,一味地渴望 做“人上人”,将过高的目标悬在空中,往往会陷入焦急和迷惘。 (据新华社上海2月2日电)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