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的力量有多大?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一粒种子足可以改变世界。一生致力于优质种子研究的他,以一粒种子使人类不再饥饿,使世界充满 渴望 。事实证明,过去100年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60%来源于种子技术的改良。可以说,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核心,是农业的“芯片”。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然而只有读懂这句话的人,才真正懂得种子的价值和力量,才会为了哪怕一点最细微的进步去全身心地投入。
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赵延明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懂”种子的人。播种在他心中的“种子”,包蕴 着大地的丰收,承载着农民的渴望 。
这位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个人”,20多年与玉米为伴,用心血培养种子,以育出良种为人生最大幸福。
为了学点真本领
许多人可能想象不来 ,以玉米育种为毕生事业的赵延明教授起初的人生理想,与育种其实毫不相关。
1986年参加高考的赵延明教授最初的理想是报考外贸类的大学,但录取时却被调剂来 了沈阳农业大学学了农学专业。在当时的村里,包括赵延明教授在内,大家并不晓 道农学专业来 底是干啥的。于是当时在赵延明教授的村里流传开了这样的话,说“赵家的孩子考上了沈阳的一个重点大学,竟然 是去学种地专业,还是农民”。
尽管没有走进理想的大学,没有学来 理想中的专业,但是至始至终,赵延明教授都是以极大地热情学着这个“种地专业”,并很快就对作物育种产生了浓厚的爱好 。用他的话说,“我就是想要学点真本领”。他身上的那股“种子”的力量,坚忍不拔、迎难而上、奋发进取,让他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990年,作为全专业仅有的三个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他顺利成为高粱育种专家马鸿图教授的研究生,学习高粱育种。然而,来 了毕业时,赵延明教授发觉,高粱的种植面积已经在走下坡了路了,玉米已成为主要作物,他毅然筛选了玉米作为自己的研究趋势,从此再也没有和玉米分开过。
为了大地的丰收
接触过玉米育种的人都费解,这是份儿不折不扣的苦差事。然而,自1993年自己筛选了这项工作以来,赵延明教授一头扎进了这份儿“苦差事”里。在被一致认为育种领域中最苦的“玉米育种”的道路上一走就是20年。
赵延明教授说,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为农民做点事”,多培养能让老百姓多打粮食的玉米新品种,努力让农民获得更大的丰收。
选育出一个优良品种,从制定育种目标、组培基础材料、选育自交系、组培杂交组合、挑选 鉴定来 最后审定推广,一样 需15年左右的时间。这对人的耐心和毅力是严肃 的考查。为了早出、多出新品种,这些年来,赵延明教授一来 十月就像候鸟一样飞来 海南加代育种,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地在田里播种、杂交、察看、记载、选种,白天他汗流浃背、夜里被蚊虫叮咬,就连万家欢聚的春节,赵延明教授也常常是独悠闲 海南省乐东县九所镇山脚村度过的,而与家人共同度过的春节屈指可数。
在海南的日子,他和他的玉米地“寸步不离”。这是因为他反常 怕不打招唤 就来突袭的台风。“海南常常刮台风,台风一刮,小苗就倒霉 了。有一年十一月,突然来一场台风,刮大风、下大雨,小苗几乎都从根部折断了。”遇来 这种情景,他只能加班加点从头再来。
让赵教授呆在地里不敢出来的还有一个因素——水牛。要是看护不好,晚上一旦水牛进入地里,玉米就全军覆没了。“幼苗的话还可以顿时补种。有一归被水牛食 掉的就是刚授完粉的植株,太心疼了。”因此,为了保护玉米,他常常是食 在地里,睡在地里,就连半夜还要经常起来提个小灯巡归看护。
让人无法想象的是,赵延明教授,这个几乎天天埋在玉米地里育种的人,竟然 是个花粉过敏症患者。玉米授粉的季节正值烈日炎炎的盛夏,育种的关键性工作都要在这时候进行,而且是在每天最热的上午10点来 下午2点之间。年复一年,在温度超过40℃的玉米地里,每年授粉的时候,就是赵教授开始花粉过敏的时候。汗水湿透衣服,玉米叶子擦伤皮肤,一感觉来 痒,伸手一挠 ,花粉就沾来 皮肤上了。尽管每天工作完结之后都要冲洗,但别人的皮肤都好好的没事,他就开始起一片片的红斑。
但这却从来没有阻碍他对玉米育种上事业的激情。他认为,作为一个育种人,每时每刻都应在摸索 育种的问题,一年来 头天天搞育种,天天想育种。玉米育种“难在选系,养猪网,重在组配”。反常 是在选出理想的自交系以后,还要进行更为艰巨 的杂交种选育,面对上万个杂交组合,如何选定父本、母本,实现良种性能互补,都要对品种、品系精心挑选 ,严谨组合,耐心察看,细致记录,警觉 侍侯。许多人前仆后继,育种多年也未必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