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同是60后,同姓赵。
他们一个研究玉米,一个研究小麦,研究对象都是世界上种植范畴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作物之一。
他们同样身兼科研和治理 重任,是各自研究领域的佼佼者;都带领 团队经历了从无来 有的发展过程,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
他们做的都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事儿。
他们就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和杂交小麦研究中心主任赵昌平。
赵久然:坚守田野的“老玉米”
他谈起玉米来滔滔不绝,书柜里摆着各种不同的玉米果穗,名片上印着玉米卡通人,就连邮箱地址名也是玉米的英文单词maize。他就是自称“老玉米”的玉米育种专家赵久然。
他今年50岁,与玉米打交道快30年。
1986年,他硕士毕业参加工作后,养猪网,没有赶着潮流出国深造,而是积极提出下基层,来 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北京延庆县农村蹲点搞研究,结合生产需要做课题。白天与基层科技人员和农民一起下地,晚上就住在乡科技站的办公室里,从生产中找研究课题,为当地的中低产田开发、旱地农业、玉米新品种挑选 和推广等作出了突出奉献。
1992年,赵久然归来 研究院,也带归了摸索 。6年的农村经历,奠定了他注重实践和生产需求,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科研作风。他还深刻经验来 优良品种和优质种子再加上配套技术,是农民最乐意接受,也是生产中最容易推广的有效途径。从此,他将主要研究趋势调整来 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以及种子和品种鉴定技术方面。
1997年,农科院决定成立玉米研究中心,由赵久然负责筹建。
中心从成立开始就确定了以科研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创造价值为核心的原则。他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充分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5年来,身为科研带头人,他倡导人尽其才、学以致用,培育了一支务实高效的科研创新队伍,团队由中心成立之初的4名科技人员发展来 现在的80多人。现在的科研骨干都是近十年接收的应届毕业生,年龄大都在30多岁,但很多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2007年,在农业部全国农业1077个科研院所综合实力评比中,玉米研究中心居第54位,跃居全国农业百强所行列。
经过十数载南繁北育,赵久然的团队已选育和审定了京科8号、京科25、京单28、京科糯2000、京科968等50多个系列玉米新品种。
京科糯2000等系列优质特色糯玉米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创制了大量糯玉米优良新种质,显著拓宽和丰富了我国糯玉米种质资源和种质基础,为我国糯玉米种质利用和进一步改良提供了骨干材料;改变和引领了我国糯玉米育种的杂优模式,大大提高了杂种优势水平和广适性,显著改善了品质,突破了鲜食糯玉米高产与优质兼顾的育种技术瓶颈,促进了我国糯玉米育种整体水平的提高;延伸了糯玉米的产业链,推动了整个糯玉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国鲜食糯玉米年种植面积由数年前的200万亩,扩大来 600多万亩,仅京科糯2000每年种植面积就有400万亩左右;出口日韩欧美,开创了糯玉米果穗产品大量出口的渠道。
最新国审品种京科968在国家东华北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均位列第一。该品种不但创出2000万元玉米品种技术转让费最高纪录,而且通过创新科企合作模式与国内五家骨干种业联合开发,计划三年内种植推广面积将来 达1000万亩以上,为该品种的快速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
“这都得益于我们建立的科研与企业结合的发展模式。我们在努力做好育种,发挥自身科研优势的同时,还在主动探索科企合作新模式,促进民族种业发展。”赵久然强调。
他依靠 北京农业育种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牵头相继成立了北京玉米DH工程化育种联合体和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玉米新品种研发联合体。
中种集团、隆平高科、登海种业等国内多家骨干种业参与并开展实质性合作。通过DH育种联合体已经向数十家国内的合作企业和科研单位协议分发所创制具有自主晓 识产权的DH纯系1万多份次,使许多单位的玉米育种科研创新能力得来 显然提高。同时将近几年选育审定的20多个玉米新品种与企业合作,在加快成果产业化速度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民族种业的发展,并使科研成果在产生显著社会效益同时,也创造了直接经济效益数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