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国内不少规模化猪场并没有做到按计划配种、均衡生产,生产上付出不菲的学费。一般来说,猪场配种阶段的不均衡性越严重,场内的清洁机制就越岌岌可危,分娩舍一旦没有了净空期,会造成每批猪只饲养密度过高或过低,往往也就意味着连续式生产。猪场的健康问题往往由此而产生,导致猪只生长和通风方案无法被有效执行,这样猪场始终处于亚健康的旋涡中。
优秀的猪场通常需仔细审视其场内布局,并设计能达到以下目标:
1.降低生产成本;
2.确保每幢建筑物在两批猪群间至少有24小时的净空期;
3.一年内能重复使用52周;
4.由猪场饲养员参与并制定的现场规范;
5.准确预测每批后备猪的需求量,并设定容易达成的配种目标,充分考虑到猪只夏季不孕的问题;
6.猪场重复生产并能均衡供应上市肉猪,夏季经产母猪头数因分娩率低下可能会增多,而冬季随着分娩率提高有所减少。因此,猪场使用“每年每头母猪生产多少头断奶仔猪PSY”的评估也许只能拿来对外吹嘘---其实对猪场实际成本控制措施并没有多大的意义,现在猪场更多的是使用“每年每张产床提供多少断奶仔猪PCY”这个过硬的指标仔(为什么?大家好好想想);
7.创造一个工作与休假时间可为社会所接受的猪场(是不是也有周末,是不是可以定期休假?)
许多新建猪场,外观上可能看上去比较新奇,场区面积也很大,种猪群也很理想、增加了不少自动化设施,但如果没有充分考虑猪只流动模型,新猪场有时候从一开始投产就会出现配种不均衡现象。因此要想让猪场走上正规,要考虑如下几点:
一家新投产的猪场配种情况
一、猪场批次生产的安排
可能许多养猪人认为,批次生产只适用于200-500头母猪的小型猪场使用。其实养猪生产上要真正落实好“全进/全出(AI/AO)”,那么不管什么类型的猪场,都必须执行分批次饲养,只是依猪场规模每批间隔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当前常见的批次间隔时间如下:
一周两批次
一周一批次
每两周一批次
每三周一批次
每四周一批次
每五周一批次
二、猪场断奶日龄如何确定?
欧盟的国家可能没有太多的选择性,因为欧盟明文规定:仔猪断奶日龄不得少于21天。猪场真正的断奶日龄,其实应依保育舍条件及教槽料的质量而定。哺乳期不足19天会减少母猪第1胎的产量;哺乳期不足17天会减少母猪第2胎的产量----减少的产量往往是胎龄结构正常猪场的一半。只有产过三胎以上的母猪其产能才不受哺乳期长短的影响。而在其他非欧盟国家,这样的规定并不会要求强制执行。
确定每周断奶一次的猪场是否采用了正确的“全进/全出(AI/AO)”管理方法,主要是检查猪只的平均断奶日龄。有些教科书探讨断奶日龄增加1或2天对畜群所产生的优点,但如果你是采用每周断奶一次的方式,断奶日龄只能提前7整天---除非你改变断奶的天数---猪场一般不会这么做。如果采用每周断奶二次,断奶猪群数量减少,那就会造成从断奶到肥育区的“全进/全出(AI/AO)”损失。
三、设计猪只流动模型---应从何处着手?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把猪场肥育区作为起点。但不幸地是,许多猪场采用各种不同规模的育肥猪舍格局。此外,许多猪场也不知道该提供育肥猪只究竟多大的活动区域。
因此,实际上,设计生产模型的起点往往是从分娩区域开始,让猪场至少在断奶区执行“全进/全出(AI/AO)”,如果猪场在断奶时没有施行“全进/全出(AI/AO)”,那这个猪场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全进/全出(AI/AO)”。
四、分娩区设计应该注意什么?
为了实行“全进/全出(AI/AO)”,在公认的时间周期内,猪场需让每一批次的母猪头数相同。因此,猪场需知道以下事项:
1.全部分娩栏总的数量
2.分娩舍幢数或者单元数
3.每幢分娩舍里分娩栏的配置
五、究竟采取何种断奶方式,是每周一次断奶还是每四周一次断奶?
这个问题的答案由各场保育舍进行“全进/全出(AI/AO)”的规模来决定,一句话,适合你猪场的才是最科学的。具体情况见表2。
比如,每批提供1000头仔猪,如果只有860头母猪,那么采用3周批生产是最适合的。
另一个方法是检视分娩区的格局和决定该空间如何作最佳的利用,从而达到合理的效益。下表3列出不同类型的断奶日龄要做到“全进/全出”所需分娩区猪舍的幢数。
注意:许多模型并不适用1年52周,或每批猪群的生产模式也不一致
举例:配种母猪会在115天后分娩,但这时却没有分娩栏可用。
注意,以下所有的图表皆使用以下的色码:灰色代表母猪转入,绿色代表处于哺乳期,红色代表执行清扫工作,蓝色代表猪舍闲置或者保育。
以下的图表除1周2批次采用周一、四断奶;其他批次模式均采用每周四断奶
图1 三周断奶舍格局设计
图2 仔猪四周断奶舍格局设计
图3 仔猪五周断奶舍格局设计
总而言之,猪只流动模型取决于猪场分娩舍幢数及产床数量,究竟采取何种断奶方式,与每个猪场保育床批次能容纳的猪只数量有关,每一个猪场应该先找到最适合你自己的模型,然后才能有序地进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