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传统习惯思维的限制和影响,国内目前的猪场总体来说还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的生产体系,单个生产单元低利化、抗风险能力差。中国是农业大国,猪的饲养量和年出栏数都超过世界总量的50%以上,然而整体养殖经济效益以及效益的稳定性却和国外发达国家相距甚远,随着中国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传统养殖业面临着国际竞争,国内养殖已经呈现出散养减少,养殖规模增加的趋势,但是总的来说,养殖的经济效益稳定性差和越来越低利化还是个不争的事实。
当前中型以上猪场存在2大根本问题:
1、人难管。某些猪场,特别是中型规模的猪场过分依赖某个或某些技术突出的“能人”,当人才出现流失时往往让猪场陷入混乱,从面导致严重损失,大多企业因此将一部分利润从无形中流走。
2、多种疾病防控难的问题,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等严重影响我国养猪生产。减少疾病的水平传播对疫病防控尤为关键,而现有的连续性生产模式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进全出,也无法阻止疾病水平传播。
所以,在猪场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体系而不仅仅是电脑管理软件已经迫在眉睫。为此,现代化猪场——批次生产和可视化管理。逐渐被人们重视,你不得不去学习。
什么是可视化管理?
可视化管理是借助颜色、标牌、标识、卡片、白板、表格、挂图等一系列工具,形成员工对猪群生产共同理解的语言,进而提高各部门员工的协调和工作效率,预警、发现和追溯猪场存在的问题。同时借助一系列特殊工具达到轻松管理。简单地讲,就是用眼睛看得懂而不需经过大脑思考的管理方法。打个简单的比喻,大街上所有的人和车辆只要看见路口的红绿灯信号,无需警察指挥,亦可有序行走和驾驶,路口红绿灯系统即是一种简单的视觉管理系统。而在猪场这样一种嘈杂的环境中,也需要一种高效而简单的视觉管理体系,我们称之为可视化管理。
什么是批次化生产?
将原有每天都有断奶、配种、分娩的连续生产管理模式改为以周为节律的生产模式,例如,1周批生产模式、2周批生产模式、3周批生产模式、4周批生产模式、5周批生产模式等。也就是说按照周节律调整生产管理模式,通过控制断奶时间和注射激素让母猪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发情,一段时间内配种,以获得母猪在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分娩。
批次生产的优势:
一、有利于疫病防控
1.批次全进全出:每批次(配种、产仔、断奶、保育、育肥、出栏)时间一致,方便疫苗注射及保健,可提高免疫合格率和抗体的整齐度。
2.栏舍空栏、清洗、消毒、干燥时间合理,可有效切断疾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3.批次之间间隔时间一致,疫病发生时有足够的应急处理时间(紧急免疫、净化、消毒等)。
二、有利于生产效益提高
1.后备母猪补充及时,保证合理的胎龄结构和合理的年更新率。
2.均衡、有系、满负荷生产可有效避免季节性不孕及“二胎综合症”。
3.设备利用最大化、合理化。
4.减少非生产天数,提高年产胎次,如21天断奶2.45胎以上、28天断奶2.35胎以上,窝产健仔增加0.5~1头,可使母猪年产健仔25~30头。
5.批次内环境一致、日龄一致可降低发病率、减少死亡提高疫苗利用率、减少药物使用、降低料比。
6.可一次性给客户提供足够的猪只。
三、有利于生产管理简单化
1.复杂工作变成单一工作,(越简单执行力越
强)。
2.减少母猪转群和母猪诱情查情等工作量。
3.工作计划性强,能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4.不会因为技术人员的变动影响生产成绩。
5.猪场技术人员可组织联合操作,可大幅度提高工
作效率。
批次生产方案:
、根据现有产床480张(2个小单元组合成1个大单元,刚好5个大单元)。1周集中配种一次、1周产仔一次、1周断奶一次,能饲养能繁高产母猪1981头。每周一批次,全年52批次分娩。
批次调整后产床利用周期为5周、母猪哺乳天数为21天、空栏时间为14天(清洗、消毒、母猪上产床、小猪留养等)、年产胎次2.52胎。每批产仔96头(7天),以85%的分娩率计算每批配种113头。母猪年产4992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