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痢疾是养猪生产中最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降低饲料报酬,增加防治费用,给养猪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临床经验,就猪疾病与猪副伤寒、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及猪轮状病毒病等几种腹泻病在诊断的区别,以做出准确的诊断,采取有效地防治措施,这对于规模化、集约化猪场猪痢疾的防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猪痢疾(Swine dysentery,SD)又称为黑痢、血痢、出血性痢疾等,是由至病性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的黏膜出血性下痢、大肠黏膜发生黏液性、出血性及坏死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肠道传染病[1]。一旦入侵,很难根除,常可导致2~4月龄仔猪死亡及发育受阻,危害性非常严重,给广大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对猪痢疾的防控,应引志广大养殖企业及养殖户的高度重视。
1、流行病学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同品种不同年龄阶段猪均可感染,以2~3月龄幼猪最易感染,流行期长,传播缓慢,可长期危害猪群,流行初期常呈最急性和急性,死亡率较高,到了后期呈亚急性和慢性,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各种应激因素,如猪舍潮湿、密度过大、长途运输、天气聚变、营养缺乏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该病主要传染源为病猪和带病猪,且康复猪具有更高传染性,带菌时间长达70 d以上,这些猪通过粪便排出大量病菌,污染饲养工具、饲料、饮水等,并经消化道进行传染,传播迅速,发病率高达75%,但病死率较低(5%~20%)。该病主要通过带菌猪的粪便进行传播,也可通过媒介间接传播,
2、临床症状
2.1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主要见于流行初期,起初没有任何症状,突然死亡,开始出现便秘,很快就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主要以排黏液血便为特征,大多数病猪粪便由黄到灰白色,内含有血液或血块,几天后粪便中有大量黏液,血块或脓性分泌物,排灰色褐色甚至绿色糊状粪便,腥臭,病猪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至41 ℃,个别病程长的,粪便中含有黑色血液,俗称“黑粪”,由于腹泻,导致高度脱水,逐渐消瘦,最终衰竭而死。
2.2急性型
多见于流行中期,病初排稀粪,继而粪便中含量大量半透明的粘液,呈胶冻状,同时粪便中还含有血液、血凝块及脱落黏膜组织碎片,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有口喝感,逐渐消瘦,个别死亡,大部分病猪转为慢性型,病程在7~10 d。
2.3亚急性和慢性型
多见于流行的中后期,病程较长约2~3周,甚至4周以上,患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消瘦,生长发育受阻,大部分病例可自然康复,但在一定时间内又可能复发或死亡,即就是个别能存活下来,也成为僵猪。
3、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主要发生与大肠,回盲口,急性型病猪多表现为大肠黏液性、出血性炎症,肠管松弛,肠管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腔内有大量红色的黏液或血液,亚急性和慢性病例,可见大肠黏膜表面纤维蛋白渗出物的增加,肠内有大量黏液和坏死组织碎片,黏膜表面上有点状坏死灶和灰黄色伪膜,揭开假膜后露出浅表溃疡灶,肠系膜淋巴结大,胃黏膜充血。小肠无明显病变,这也是与其他几种腹泻病的主要区别点。
4、综合防治措施
4.1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扫圈舍内的排泄物,并对其进行发酵处理,保持圈舍的干燥卫生,认真执行消毒制,在饮水中添加含氯消毒剂进行处理,饲料营养要均衡,平时加强灭鼠、蚊蝇等,猪出栏后认真进行清洗消毒,空置2~3个月后,方可重新进猪。
4.2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
首先尽量建立猪场自己的种猪群,必须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原则,严禁从疫区引起生猪,猪场若须引种时,必须在无病的地区或猪场进行引种,在混群之前至少在隔离场中隔离观察2个月。另外,猪舍与猪舍之间变应处理隔离状态,不同年龄阶段的猪是不在同一圈舍饲养。
4.3药物预防
对发病地区的猪场可用猪链球菌苗进行预防,应用药物预防时,可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0.4 g金霉素或土霉素,连续饲喂14 d,也可使用杆菌肽,每公斤饲料中添加0.25 g进行预防,方可收到一定效果。
4.4药物治疗
发病可选用泰乐菌素、庆大霉素、链霉素、林肯霉素、磺胺类药物。①用泰乐菌素,每公斤饮水中可添加60 mg,连用3~5 d,同时肌注8 mg/(kg•bw);②庆大霉素,每公斤饮水中可添加11 mg,肌肉注射2 000 IU/(kg•bw),2次/d,连用3~5 d;③痢菌净进行治疗时,口服5 mg/(kg•bw),或可用0.5%痢菌净注射0.5 mL/(kg•bw),2次/d,连用3~5 d;对于个别脱水严重的猪,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和安纳咖补充体液和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