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份18日猪易数据于南京的会议结束之后静书就一直泡在数据里了,一直到今天10月28日,关于2018年生猪供需两方面的数据总算告一段落。越是分析就越是能够理解当下生猪市场的变化,比如自8月份非洲猪瘟发生以来,全国生猪市场出现两极分化的走势,产区价格低迷而销区价格高涨。但同样是产区的疫情省份,辽宁、河南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而同样是销区的浙江、广东也存在较大差异。即使作为疫区相邻省份的山东、河北,其状况也是大相径庭。表面上看起来是收到生猪跨省调运的限制,以疫区政策的影响,但本质的,还是不同省份的供需关系。
那么今天我们就先来说一下东北,为何这两年东北猪价一直全国垫底,在发生非洲猪瘟之后快速下跌,单就最近的10月份来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已经跌了1.5元。
可以看出8月份发生非洲猪瘟之后,辽宁作为首例,猪价进入了下行通道,9月份之后伴随疫情持续发酵,下跌幅度加大,一直到10月底,猪价从8月初的13元已经跌至目前的9.5元左右,2个月的时间下跌了3.5元。
除了东北,华北、华中地区也出现明显的下调,但下跌幅度最大的,就是东北。目前,不论家庭猪场还是规模猪场,均处于巨大亏损之中。
我们知道,辽宁作为疫区,已经处于小范围发生的态势,形势相当严峻。当地政府也出台多了多种措施加大对当地规模猪场、种猪场的保护。但整体上看,辽宁地区生猪养殖业所受到的冲击短期内也难以恢复。
除了疫情的影响,造成东北生猪市场价格如此低迷的根本就是当地生猪出栏的大幅增长。
我们知道,决定生猪市场供应的根源在母猪。我们知道,2014年为我国生猪供应过剩的一年,2014年猪价低迷,一直延续到2015年3月份。之后猪价触底反弹,猪场利润回升,2016年、2017年大涨,各大企业纷纷扩张。2016年4月,我国出台《2016-2020年生猪产业发展规划》,南猪北养成为大趋势。这样的背景下,温氏、牧原、扬翔、天兆、新希望六和、大北农等集团企业陆续进军东北,单独辽宁一个省份,累计产能规划达到2000万头。
可以看出,东北地区母猪存栏恢复力度来看,最高的就是东北。
2016、2017年来说,相比其他地区,东北淘汰力度居于中间的水平。
一方面是东北散户的退出,另一方面是当地规模猪场、集团猪场的扩张,尽管整体上东北母猪存栏量仍旧是下降的,但是整体的生产成绩明显提高,生猪出栏量大幅增长。
可以看出,相相比2016年生猪供应紧缺的阶段,东北出栏量增幅达到12.85%,为最高的地区。
2017、2018年东北连续两年为全国七大地区中同比增幅最高的地区。
生猪出栏快速增长,而当地经济发展缓慢,且当地猪肉三分之一为外调,这是当地生猪市场的基础,一旦发生疫情,外调受阻,当地生猪难以消化,只能出现烂市。
疯狂进军东北的风险也由此显现!
问题是,各大集团企业重金布局东北,是明智的吗?
当然。背后看的,还是低成本,高利润。对于集团企业来说,只要猪场正常运行,摊销逐步降低,相比起其他地区的成本,东北还是非常有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