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养猪大国,猪肉品消费大国,但很多人不知道,远在北欧的童话小国丹麦,却是真正意义的养猪强国。大国与强国,完全是两个概念。
我们的大,仅仅只是规模大,饲料成本高、猪药费高、养猪效率低、生产水平低的局面一直存在;
而丹麦的强,则表现在猪种好、存活率高,通过自动化养殖来减少人工。平均一个丹麦人可以养出栏5头猪,人均肉类占有量世界第一。差距就是这么明显!
丹麦是个“童话王国”,也是个“养猪王国”。 在丹麦,养猪业向来以专业化和高效率著称,劳动生产率居世界前列。
在丹麦,饲养1万头猪平均仅需3个劳动力。2009年,丹麦猪肉产量约160万吨,其中90%用于出口(欧盟和日本、美国、中国等),是全世界最大的猪肉出口国。
在中国,脂肪型猪和土猪瘦肉率一般大概在38%和45%。而丹麦猪经过不断地改良品种,瘦肉率高达60%。在食用安全方面,丹麦猪肉十分可靠,丹麦出产的猪肉已获得世界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免检待遇。
尽管丹麦猪肉质量好,但售价并不比其他国家高。出口到中国的猪肉,有时价格还远低于中国本土猪。
这一切,丹麦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
1、猪种改良,给猪来一场海选
丹麦之所以能在养猪业上有如此显著的成就,其中最离不开的就是丹麦的猪种改良。据悉,丹麦国家生产委员会组织为此特地实行了一套丹麦种猪育种计划(以下简称丹育),其目的是改良丹麦的种猪品种。
为了完成这项工程,丹育将国内60个种猪群联合起来进行选育,以丹育兰德瑞斯、约克夏、汉普夏和杜洛克等4个纯种系统为基础,按照品种的突出特点,用不同品种的公母猪进行仔猪的杂交繁育,育肥后供给屠宰场。
在种猪育种过程中,90%-95%的母猪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这样使不同的种猪群之间建立了遗传联系,种公猪的精液最多只能与5%的母猪进行交配,以防止近亲交配,保证品种的优化。
丹麦正是依靠着现代生物技术,不仅提高种猪性能,同时还很重视提高母猪的产仔率水平。
2、合作社模式,为猪建一份“家谱”
在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是一个合作社性质的农民自助组织,所有的养猪农场、屠宰场及所属企业都是该联合会的成员,合作社的发展就是每个社员自身经济利益的体现。
以哥本哈根西北的一个养猪场为例,这个养猪场建在一大片广阔的田野当中,是几座浅绿色仓库式建筑物,外观朴素干净,环境整洁优雅,空中弥漫着新鲜的泥草味,没有围墙的建筑物间的空地上和田野里看不到一头猪,与我们预想中臭气熏天、苍蝇满天飞的养猪场景象大相径庭。
猪场主人迈克尔·尼尔森介绍说,丹麦养猪业采取的是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成熟的集约化“农业合作社”生产方式,整个产业链分为种猪养殖、仔猪养殖、成猪养殖和生猪屠宰4个部分。
既分工协作,又有统一的行业协会,每个农场主都是行业会员,也是丹麦最大的生猪屠宰和猪肉生产企业“丹麦皇冠”的股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整个行业信誉高、质量好,抗风险能力强,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竞争力。
同时,行业协会也为出栏猪建立了完整可靠的可追溯系统,即“家谱”。在这个系统里,企业食品生产所使用的原料都有原始来源记录、使用记录和流向记录,制成品的储藏、运输、销售环节也有记录,一旦发现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追根溯源,及时找到出现问题的环节。
3、全智能化操作,用计算机喂食
在丹麦,养猪完全是高科技行业。
母猪产仔,全部安排在封闭式的无菌产房,一般以剖腹产的方式进行。仔猪出生后,被直接放进高效空气过滤隔离器内,全程由人工饲喂无菌牛奶,中间还要接种乳酸杆菌。
断奶后的仔猪则转至环境适应间,逐步适应新的环境。这种培育方式可最大限度地消除由母猪和环境传播的疾病,因此,丹麦仔猪极少患有传染性痢疾、支原体肺炎、萎缩性鼻炎和疥癣等疾病。
丹麦的各大养猪场,饲料输送已实现自动化,猪的进食由计算机定时定量控制。每头猪的耳朵上都装有芯片,食槽上装有扫描仪,食槽有活动挡板,每次只允许一头猪进入进食。
在进食时段,扫描仪检测到觅食的猪的芯片后,便自动打开挡板让猪进入,计算机则根据这头猪应喂食的量,将饲料倒进食槽。如果进食时间未到,即使猪到食槽觅食,计算机也不会启动开关让猪进入。
由于喂养科学化,丹麦生猪大概经过160天的养殖就可以出栏了。而且生猪的体重、身长、身高、瘦肉率基本相似,所以能在标准的自动化生产线上进行屠宰。
屠宰的前期工序如褪毛、开膛以及切割头、腿、尾、身体等大块件,也能自动完成。活猪输入,末端即可生产出餐桌上的食材。
4、高效卫生,进猪舍如进隔离病房
多年来,在抗生素的严格使用方面,丹麦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国家。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丹麦的养猪业也曾较为普遍地使用抗生素。1995年春,丹麦一家电视台播放了一档名为《一只药猪》的节目,曝光了“猪是如何泡在抗生素的药罐中长大的”的真相,震惊了所有丹麦人。
在广大民众的强烈要求下,1995年之后,丹麦政府下令禁用部分添加了抗生素的饲料。1998年4月,丹麦养猪业宣布:35公斤以上的生猪,将停止使用一切抗生素饲料。到了2000年,丹麦所有食用禽畜不论大小,一律禁用抗生素饲料。
不用抗生素饲料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丹麦人感染耐药性肠球菌的数量不断减少,而欧盟其他国家,国民感染耐药性肠球菌的数量却在不断上升。
为了防止猪受到传染病的威胁,丹麦养猪业执行的防止传染病传播条例,一直是全球最为严格的。例如,养猪场杜绝一切参观活动,那些确需进入养猪场的外来人员,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并在场外隔离48小时以上方可进入生产区。
丹麦的养猪场外都架有铁丝网,为的是防止麻雀、野猫等野生动物进入,给猪带来潜在的传染威胁。新购进的种猪,则需在场外隔离一个月方可转入场中。
当猪长成后要屠宰时,屠宰场会用专门的车辆来装运,每次运输后都要对车辆消毒,以避免批次之间的交叉感染。
5、地下养猪顶上种菜
密集养殖禽畜,毕竟会对空气、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丹麦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70%以上,养猪业又是丹麦畜牧业的重中之重,产值占到其40%以上。因此,养猪场对环境的影响,是环保机构监控的重点。
为了防止养殖规模过大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一个农场拥有的家畜数量达到500个家畜单位时,环保机构就要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评估的结论来决定它是否可以扩大规模。一个家畜单位是指1头母牛,或3头母猪,或30头生猪,或2500只肉鸡。
丹麦的多数农场都实现了畜牧业和种植业的有机结合,禽畜粪便经过发酵处理后,作为天然有机肥料施入农田,从而取代种植业中使用的化肥。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10年丹麦在加尔滕市开建了一座特殊的“猪城”。“猪城”地下一层养猪,顶上则种植西红柿。
西红柿苗能吸收猪棚排放的二氧化碳,还能清除猪舍难闻的异味;猪粪则为西红柿苗提供丰富的肥料。这座“猪城”每年可出栏生猪两万头,生产西红柿1100吨。
提到农业,我们从来都说自己是大国,却不敢称强国,这与我们一味追求数量、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有关。仅仅从养猪业与丹麦的对比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养猪场缺少硬件投资,猪场人员多,猪粪污染无土地配套消化,猪流动无序、疾病猖獗……
这一切使得中国养猪业已经成为一个畸形扭曲的高风险行业,我们需要学习丹麦,从生产品质做起,更多地利用高科技解决传统的养殖问题,建立起高效卫生的标准,规范养殖的流程,此外,国人的养猪观念也亟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