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各种年龄猪对本病都很敏感,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感染发病率达100%,成年母猪为15%~90%。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经消化道传染。本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冬季多发,我国多在10月至次年2月寒冬季节发生。
临床症状:哺乳仔猪发病症状明显,体温正常或稍偏高,表现呕吐、腹泻、脱水、运动僵硬等症状。呕吐多发生于哺乳和吃食之后。呕吐、腹泻的同时患猪伴有精神沉郁、厌食、消瘦及衰竭。症状的轻重与年龄大小有关,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以内的哺乳仔猪常于腹泻后2~4天内因脱水死亡,病死率约50%。断奶猪、育成猪发病率很高,几乎达100%,但症状较轻,表现精神沉郁,有时食欲不佳、腹泻,可持续4~7天,逐渐恢复正常。
病理变化: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主要见于小肠。整个小肠肠管扩张,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肠壁弛缓,缺乏弹性,变薄有透明感,肠粘膜绒毛严重萎缩。25%病例胃底粘膜潮红充血,并有粘液覆盖,50%病例见有小点状或斑状出血,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或絮状小片),较大猪(14日龄以上的猪)约10%病例可见有溃疡灶,靠近幽门区可见有较大坏死区。
诊断:根据临床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主要依靠血清学诊断,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染色、人工感染试验方法。
预防: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疫苗效果也不是很好,加强猪场生物安全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方法。
1、严格彻底的消毒(非常重要!)。
2、淘汰发病弱仔。
3、注射疫苗有一定预防效果。
4、给刚出生的小猪吃上初乳和丰强生泰(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制剂)对控制本病的发生及发病后康复有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