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人诊断猪病往往存在这六个误区!
来源:头条号2017-11-20 15:00:24
-
耳朵发蓝=猪蓝耳病?这个观点在前几年更流行,这两年要好很多了。蓝耳病确实会引起猪的耳朵发蓝,但是我们不能仅仅靠耳朵发蓝就说猪得了蓝耳病。再说了引起猪的耳朵等边缘部位“发蓝”的因素很多,像败血症、呼吸困难、受冷刺激,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等均可见到病猪耳朵发蓝。(1/6)
-
疫苗接种=不再发病?现在有一类养猪人认为只要打了疫苗就万事大吉了,但是我们还是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我什么疫苗都做了,猪为什么还发病?”现在我们能找到原因有这么多:疫苗质量问题、动物健康状况、免疫时间太迟,出现了免疫空白期、病原血清型太多。因此疫苗是防控动物一类疾病的必要手段,但绝对不是万能手段。(1/6)
-
加量用药=效果更好?这个问题说实话,一是因为过去兽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大家用得不放心,加大剂量使用药物也就成了惯例;再一个因为长期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菌株增加,按推荐剂量使用药物有时效果不明显;但大剂量猪也是经授不住的,随着农业部GMP、GSP等工作的推进,以及现在兽药监察力度的增加,现在兽药品质肯定会越来越有保证。(1/6)
-
预防保健=花冤枉钱?这个观点也无可厚非,因为大家参加会议,从网上查资料,看到的或者已经使用的保健方案,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效果,所以认为保健没用。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以抵御或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因素。适应才能健康,不适应就可能生病;轻则影响生长发育,重则发病致死。实践证明,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对分娩前后的母猪、处于断奶、免疫接种、运输等疫病多发环节的猪群进行预防保健是非常必要的(1/6)
-
联合用药是不是能实现百病包治?并不意味着联合用药能解决所有问题。例如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大多由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及饲养管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联合使用药物也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那一部分问题,无论如何是替代不了加强饲养管理的,因为粉尘超标、有害气体超标、霉菌毒素中毒、营养不良、饲养密度过大、贼风等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我们确实很难真正控制猪呼吸道疾病。(1/6)
-
病原分离等于疾病确诊?有条件的猪场去做实验室检测,因为精准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确实能为疾病诊断和防治提供更全面可靠的参考依据,但是只根据病原分离、抗体检测等实验室诊断结果,不结合猪群临床实际表现,就确诊的做法是欠妥的,它极有可能让我们在疾病诊断和防治过程中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从而延误对整个猪群的健康状况的诊断和处理,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