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农业部批复同意浙江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创建。浙江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了畜牧业转型提档升级的步伐,吹响了绿色发展的新号角。
美丽创建有序推进
生猪养殖大村衢州市衢江区峡川镇李泽村,曾有100余户生猪散养户。生猪整规后,该村采用“村社联建、户租社管、种养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农户、村集体、合作社”的共赢。“村社联建”,就是由村集体负责土地平整等事项,由合作社(牧场,下同)出资负责养殖用房、排泄物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向村里缴纳一定数额的土地租金。而“户租社管”指的是,农户租用合作社的养殖用房(一幢300平方米的养殖用房可容纳母猪12头及其生产的小猪,年租金6000元),合作社提供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无害化处理、统一设施和统一销售的“七统一”服务。
合作社实行工业化处理加生态消纳的污水处理模式,养殖污水经处理后,排入周边的500多亩生态消纳地,用于种植水稻、茭白等,生猪排泄物变废为宝,养殖污水实现零排放。
目前,该合作社已建成养殖用房35幢,有36户农户租用,年可出栏生猪8200头。预计全年养殖户可增加收入240万元,村集体收取租金4万元,合作社可实现利润约100万元。
“李泽模式”是浙江省畜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目前,全省87个县(市、区)已编制实施《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完成禁限养区调整,禁养区内的养殖场户和其他散户全面得到清理,全省主动调减存栏生猪800万头,落实生态消纳地1004万亩,环境承载量均低于70%,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要求,探索出“种养结合、生态消纳”的生态循环模式,全省畜禽养殖场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同时,创建美丽生态牧场,生态牧场提升改造,创建省级畜牧业绿色示范县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产业链条更加完善
走进金华美保龙种猪育种公司,别具一格的欧式建筑错落在绿色的园林中。360亩的牧场分为办公区、生产区、科研中心,牧场里的生态湿地有模有样,温室大棚里种满了蔬菜,宛如一个旅游景点,不知情者,真看不出这是一个养猪场。
同样在金华,占地5000亩的佳乐乳业有限公司九峰牧场推行“牛-沼-牧草(茶、果、蔬、苗木)”循环模式。牧场还对与之配套的采摘园等进行综合开发,打造出全省第一家以奶牛为主题的科普观光园,人们可以在这里了解奶牛养殖、牛奶消费等知识,享受农产品采摘、观光休闲等乐趣。
浙江省的一些畜禽养殖企业在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中,还把发展的触角伸向国外。地处海盐县元通街道的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近日与韩国利川猪猪博物馆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创建青莲·世界名猪文博园。建成后,这个文博园将集合美食、购物、博物馆、小猪表演、亲子体验、科普教育等多种业态。此前,该公司已在一二三产融合中迈出了大步,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公司的经营已涵盖良种繁育、生态养殖、生猪屠宰、肉品加工、冷链物流、品牌门店、文化旅游等生猪产业的各个环节,完成了全产业链布局,年总产值超过30亿元。
与生态循环农业紧密衔接,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让浙江畜牧业发展路子更宽,发展后劲更强。
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尽管我省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但离创建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的目标仍有距离,创建工作任重道远,对此,11月30日在金华召开的全省畜牧业转型升级现场会,对进一步推进我省畜牧业转型提档升级、绿色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
浙江省将按照“场区建设美、环境生态美、品牌文化美、设施配套优、生产管理优”的要求,整县规划,一场一方案建设,每年建成省级美丽生态牧场200家以上,各地也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市级、
县级美丽生态牧场。积极调整畜牧产业结构,以金华“两头乌”、嘉兴黑猪等地方猪种为重点,在原产地建设一批示范养殖基地,打响地方优质猪肉品牌;以仙居鸡等优质土鸡和绍兴鸭、缙云麻鸭、浙东白鹅等为重点,形成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特色家禽产业区块;加快推进湖州、嘉兴、杭州等地的湖羊规模化、生态化养殖。与此同时,从养殖区域、养殖产品、养殖主体等方面入手,继续先行先试、优化结构。
不久前,浙江省畜牧业“十三五”规划发布。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生态优先、供给安全、结构优化、强牧富民”的指导方针,突出生态循环养殖、产业层次提升、科技创新驱动、信息化融合发展等主要任务,重点抓好美丽畜牧生态、健康畜牧安全、特色畜牧精品、智慧畜牧创新、新型畜牧创业等五大工程。力争到“十三五”末,畜牧业生产方式更加清洁、产品供给更加安全、产业效益更加突出、科技装备更加先进,全省畜产品应急保障能力充足,畜牧业养殖产值达410亿元,一二三产产值1630亿元,基本构建与绿色农业强省、“两美”浙江建设相匹配的生态高效畜牧业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