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殖规模小数量多 集约化程度不高
2013、14年,养殖进入普遍性亏损,叠加环保政策因素,国务院2013 年11 月 发布《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强调对畜禽粪便以及污水废弃物进行治理,能繁母猪数量出现长达28个月的下降,环保政策提高了养殖业准入门槛,导致一大批中小散永久性退出生猪养殖行业。
2007-2015年,我国规模化仍处于不断提升的阶段,2015年,根据农业部数据,我国年出栏500头以上养殖户比例为44。我国年出栏排名前十企业,市场占有率不到4,温氏市场占有率仅为2.3左右,而美国前5占比达到30,排名第一的史密斯菲尔德占到市场总量的18左右。我国养殖市场容量大,按年出栏7亿头生猪,生猪市场容量达到1.1万亿,猪肉市场也有1.2万亿市场容量,另外规模程度低,市场竞争不完全,目前仍处于大企业快速抢占市场份额阶段。
二、禁养政策下的生猪养殖
2014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对禁养区进行划分进行初步要求,明确加强政府对养殖行业的规划以及引导作用,《条例》明确了禁养区划分标准、适用对象(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激励和处罚办法。
2015年4月16日印发,又称“水十条”,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明确要求,要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
2015年11月,农业部出台《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对生猪养殖区域调减提出明确方向,重点发展地区:,河北、山东、河南、重庆、广西、四川、海南;约束发展地区: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和 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南方水网地区 “约束”发展;潜力增长区:东北4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和云南、贵州;适度发展地区:山西、陕西、甘肃、新疆、西藏、青海、宁夏。
三、禁养区划分具体标准
(1)居民集中居住区;
(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含备用饮用水源区),包括城区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及各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含各村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
(3)文化旅游区;
(4)各镇建成区和农村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在上述区域以外的文教科研区、医疗区、商业区等敏感区域;
(5)经市级以上政府批准的产业园区及各产业集聚区区域;
(6)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
(7)辖区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主要交通干线两侧50米,省道、县道等主要交通干线两侧20米,乡道两侧10米范围内的区域;
(8)国家或地方法律和法规规定和政府依法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
四、禁养区拆迁补贴政策
拆迁补贴主要包括1、地的补偿,2、地上附着物的损失,最低是重建成本价,3、停产停业的损失,4、合理的搬迁费用。
以天津宁河区补偿标准为例:
对猪舍及附属设施进行拆除并按一定价格给予补偿;养殖户自行处置存栏生猪,政府按存栏生猪不同阶段每头猪给予一定补贴;对母猪产仔、育仔床按价补偿。补偿标准:全封闭砖混猪舍及附属设施:550元/平米;半封闭式、后跨及破旧猪舍:450元/平米;敞开式猪舍、保温板猪舍、简易棚300元/平米;母猪产仔、育仔床2500元/套。
存栏生猪补贴标准:母猪1000元/头、仔猪360元/头、育肥猪280元/头。
五、环保政策对于养殖未来影响
环保政策的不断出台,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加快市场淘汰行为,同时通过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的划分,完成区域内部产能调减,同时通过南方水网文件,对全国生猪养殖提供了必要的规划以及引导,为大企业扩张指明了方向(西南以及东北未来养殖占比将不断提高)。
2015年作为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整体拆迁比例相对较大,其中福建2015年底就完成了禁养区近九成的拆迁任务,2016年虽然整体影响较2015年有所减小,11月中旬《“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其中明确指出了在2018、2020分别做出中期以及终期考核,并划入领导班子政绩,2017年整体拆迁将会更加严格,虽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能恢复,对于新建猪场的审核也会更加严格,但较长的盈利周期刺激了大企业跑马圈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纷纷进入养殖业,一定程度了淘汰了落后产能,有利于整体行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