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以真教授:中国著名动物营养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动科院副院长,浙大饲料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动物营养与免疫;动物营养与肉质调控;饲料添加剂。汪教授为人低调谦和,受人尊敬;汪教授治学严谨,成果丰硕。作为动物营养科研工作者,汪教授以提高畜产品品质保障消费者健康为已任,积极探究提高肠道健康和改善肉质的理论和方法。转载此文, 让我们更多了解汪教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餐桌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而食品生产加工链条环环相扣,处于上游的饲料首当其冲,这中间猪饲料中的“饲用抗生素”更是被人们关注和重视。限抗、替抗、禁抗……各种呼声源源不断,而且越炒越热。
然而,你又对饲用抗生素了解多少?
我国是全球饲用抗生素使用量很大的国家,在我国的畜禽养殖的大环境下,饲用抗生素的使用对预防疾病、提高生产性能、降低养殖成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细菌耐药性、动物产品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
面对这一系列进退维谷的问题,我们采访了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汪以真,汪教授继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又拿到了这一领域的国家基金重点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是围绕动物产品安全,开展饲用抗生素减量与替代等研究,目的是通过改善动物肠道健康,减少畜禽抗生素的使用,可以说汪教授的这一研究是用抗菌肽让动物健康“从肠计议”。
突破口——抗生素减量与替代
抗生素被发现之前,很多疾病无药可医;抗生素问世后,治愈了许多疾病,人类寿命得以延长。多位抗生素的发现者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人类却面临困境,那就是抗生素的滥用。“饲用抗生素”更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谈及这一话题,汪教授如数家珍,却又表现出了忧虑。他介绍说,动物用抗生素分为饲料用和药用,作为兽药使用,用于动物疾病防治,降低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促进畜禽生长、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饲料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抗生素的使用是我们国家目前拥有如此充足的肉蛋奶供应的非常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说,在多年前这还被当作一个“秘方”使用在畜禽养殖业。
在采访中,汪教授特别说明了为什么以猪为主要研究动物?我国是世界养猪大国,猪肉产量占国内肉类生产总量的60%以上,占世界猪肉总量约50%,而养猪的关键在于仔猪,特别是刚断奶的仔猪免疫抗病力低下,很容易感染疾病,导致很多抗生素用在仔猪阶段。
而抗菌肽是先天抗菌免疫因子,在研究的生物体内几乎都存在。抗菌肽除了具有直接杀菌外,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特别是具有改善动物肠道屏障的功能。抗菌肽不是抗生素,抗菌肽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另外抗生素在杀灭有害菌同时,也破坏有益菌,而抗菌肽对益生菌破坏作用很小。抗菌肽有望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但是作为安全的抗菌免疫、促生长作用的饲料添加剂在动物上使用还有待时日。
新思路——微量养分调控肠道健康
在采访中,汪教授没有提及他和团队的研究经历,当记者询问后,面前这位沉静在工作中的专家教授表现出了生活化的一面,和动物打交道肯定是苦的,脏乱差的环境不说,每天起早贪黑,往往为了一个数据,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不过结果让人欣喜:从猪的内源抗菌肽表达和肠道健康互作研究,汪以真教授提出了通过微量养分调控猪肠道健康、减少饲用抗生素使用、提高猪肉食用安全性的新思路。
通过研究发现了我国优良地方品种猪(藏猪、金华猪等)抗病力强于外来猪种。而地方品种猪抗病力强与其抗菌肽表达水平密切相关,发现大肠杆菌感染后,猪体内抗菌肽及先天免疫因子的表达均显著升高。这一结果为汪教授团队之后的研究打开了一扇“窗”。
进一步根据抗菌肽基因表达的调控位点,提出了用丁酸钠、锌以及活性多糖等营养活性物质对仔猪内源性抗菌肽表达调控的营养研究新方法,为营养调控猪内源性抗菌肽表达分泌,进而调控猪的肠道健康提供了理论依据。
显成效——感谢“种子”基金的培育
在采访中,汪老师多次提到并感谢了省基金对青年人才的支持,这对国家基金及大项目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汪教授的后期研究及成果取得基于2001年省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项目(后改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培育和支持,当年的省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项目(后改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猪肠道抗菌肽结构与功能关系及其基因表达研究”正是与抗菌肽研究密切相关。近10年来,汪教授的团队成员总共获得国家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面上基金等17项,省杰青、重点基金及面上基金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