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天气普遍较好,有助于新粮脱水,新季玉米开始集中上市,推动华北玉米价格进一步下跌。
收储制度改革利于发挥市场作用
在我国,玉米已取代水稻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在养殖业、饲料工业及深加工行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能源方面也具有巨大的潜在开发价值,是名副其实的战略性产业。不过,让很多业内人士未曾想到的是,以前对“仓里有粮、心里不慌”的追求,如今却演变成一个棘手的问题——怎样去库存。
2008年,国家开始实施玉米临储政策,此后我国玉米产量逐年稳定增长。数据显示,2008年—2015年,国内玉米产量由1.66亿吨增长至2.25亿吨,增长35.5%;播种面积由4.48亿亩增长至5.72亿亩,增长27.6%。不过,2016年,国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调减“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我国玉米播种面积预计为5.47亿亩,同比下降2500万亩;总产量预计为2.19亿吨,尽管比2015年下降558万吨,但仍为历史第二高产量。
放眼全球,尽管巴西等地区由于气候原因出现减产,但中美两个玉米“大户”丰收,必将奠定全球玉米丰产的格局,全球的玉米库存量将进一步增加。回看国内,根据公开数据测算,截至7月末,我国玉米库存达到2.6亿吨,接近粮食总库存的一半,这其中东北地区玉米库存就占到近90%。这种“堰塞湖”式的库存量将给国内玉米市场带来巨大的下行压力。此外,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每吨玉米每年库存成本高达250元左右,按此计算,目前2.6亿吨玉米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就高达650亿元。因此,促改革、去库存形势依然严峻。
鉴于此,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正式推出。其三个核心要求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和保障农民合理收益,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一方面,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另一方面,综合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预测部处长李喜贵认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可以实现“四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发挥市场在配置粮食中的作用,引导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来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二是有利于发挥主产区玉米资源优势,降低加工企业生产成本,扩大玉米加工转化和下游产品消费需求;三是有利于减少玉米进口,促进国内粮食供求总量平衡;四是对生产者实行相对固定的定额补贴,有利于从长远上保护粮农利益。
除此之外,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价格的影响非常深远。李喜贵认为,从供求周期和长期价格走势看,2014年属于近年来国内玉米价格的最高点,随后几年将进入下行通道,库存“堰塞湖”下泄会对粮食价格带来较大冲击力。在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情况下,国内玉米价格主要依靠市场形成,价格下跌预期强烈,价格波动幅度将加大。综合分析供求关系、玉米种植成本、企业加工效益、国内外价差等情况,改革后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将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