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 化解玉米收购“叠加”困局
来源:粮油市场报 2016-08-29 16:44:46| 查看:次 价改缓冲期
玉米市场“叠加效应”显现
众所周知,自2007年玉米临储政策推出以来,玉米价格由0.7元/斤一路上涨到1.12元/斤,东北地区的农民把玉米种成了“铁杆庄稼”,成为拉动增收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流通领域也形成了以中储粮为主体的收储工作格局。
但是,由于今年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政策出台相对晚于东北地区农民备春耕,导致玉米实际种植面积缩减不多,大面积种植的玉米,秋收时节势必会带来新的大量的粮食产量。加之农民对市场化收购和价补分离政策认识不足,受沿习多年玉米种植习惯的影响,极易引发丰产不增收现象。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由于市场化程度不够,致使今年秋粮市场化收购准备不足,不敢贸然出手收购贸易粮,大多或会持观望等靠态度。
同时,粮食企业玉米仓容饱和,去库存难度大、速度缓慢,新建仓容不多,有效仓容不足等,也严重影响了今年的秋粮收购工作。综上所述,面临玉米市场化收购的第一年,极易引发农民“卖粮难”问题发生。
未雨绸缪
引导多元主体市场化收购
应对此“叠加效应”,笔者认为要由政府主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性,超前谋划,引导多元主体进行市场化收购,切实做到“有仓收粮、有人收粮、有钱收粮”,以顺利度过价格改革的缓冲期,这是确保不发生“卖粮难”的务实之举。
一方面,要切实执行粮食收购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地方政府应承担起秋粮收购的责任。农民卖粮收入是农村收入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秋粮收购工作,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思想。要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及时公布国家收购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创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牵头,联合工商、物价、质监、公安、税务等部门,适当减免粮食收购企业税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粮食经济发展环境。尤其是要协调好与金融机构的关系,加大秋粮收购信贷支持力度。
同时,建议地方各级政府要制定工作预案,一旦出现“卖粮难”,根据各乡镇、村屯测定的玉米常产量,由政府指定粮食企业收购、落实库存监管责任,采取以质论价的方式,在企业粮食出库交易时,给予一次性价差补贴,支持企业发展贸易粮收购,有效防止无人收购、无钱收购等情况的发生。
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建立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收购体系。国有粮食企业要在玉米收购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稳定器、调节剂的作用,承担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各国有粮食企业应抓紧粮食竞拍轮出速度,利用新粮上市前的有利时机,腾仓倒库扩大库容,同时,做好与农发行协调贷款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如期开秤收粮。
民营粮食企业也要创新收购方式,紧盯玉米精深加工业这个出口,依靠大型粮食企业、大型加工企业,采取联合、合作、代储等方式,开拓市场,打开销路。个体粮商和广大粮食经纪人也要发挥流动性强、经营方式灵活的优势,充分发挥连接农民与市场、农村与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搞活粮食流通。
总之,无论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还是民营粮食企业、个体工商业户,都要以市场化收购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中心,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确保不出现“卖粮难”问题。
玉米临储政策退出带来的“叠加效应”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不断显现,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无论是实行价补分离,还是激活粮食市场主体,最终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应当是以维护和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或少受损失,这也是我们推进改革的当务之急。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