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国玉米网对2016/17年度生产数据估值:
以下是澎湃记者所发的报道:澎湃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单就农产品品种来看,300亿元可以说是史上最高的单项补贴。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对澎湃新闻称,目前补贴的三个品种,大豆、棉花和玉米,由于玉米种植面积大,因而此番玉米补贴金额较多。
不同于临时收储政策由国家从种植户手中收储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主要原则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即 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同时中央财政将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给予一定补贴。
2007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州实行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这一政策在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保障农民收益的同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玉米阶段性过剩问题相当严重。同时,由于国际玉米价格低于国内,大量玉米进口也导致国内玉米库存较高。
马文峰告诉澎湃新闻,玉米临时收储价格9年间提了60%,干扰了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导致中国的补贴不再促进农户的发展,反而刺激了欧美澳等农业生产国农户的发展。
2016年,国务院决定在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这意味着实施了8年的玉米收储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不仅如此,农业部计划今年调减2000万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
今年4月19日,央视《经济半小时》就玉米形势作专题报道。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当时对《经济半小时》表示,根据吉林省粮食部门的测算,近两年,吉林省农民种植玉米的成本大体在每市斤7毛5分钱。也就是说,在现有成本下,如果玉米跌到了1500元/吨,农民种粮收入和成本基本持平。
韩福春说,现在价补分离,国家给农民一个适度的补贴,根据各方反应,每市斤(玉米)大体补贴两毛钱,也就是一亩地大体补贴170元左右。
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另一大原则是“定额补贴、调整结构”,即在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的基础上,国家对各省(区)亩均补贴水平保持一致,补贴基期也在一定年限内保持不变,充分发挥价格对生产的调节引导作用,体现优质优价,促进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马文峰认为,单从农资成本来看,如农药化肥种子等,300亿元基本可以满足。但若将农民自身劳动力成本考虑在内,则300亿元远远不够。
韩福春当时亦表示,从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上考虑,多出需求的粮食,国家仍需准备一个兜底收购的方案。除了粮食安全问题,说到根上,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就是保障农民收入稳增不减。
马文峰提醒道,实施生产者补贴制度过程中要贯彻”谁生产给谁补贴”的原则,防止投机分子套取国家补贴。
马文峰还提出通过物联网技术,构建生产收购交易一体化终端设备,跟踪生产者的化肥种子农药生产成本,然后根据准确数据对实际生产者进行补贴,让农业补贴真正准确地投入到低收入生产者口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