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一方面,玉米产量供过于求,库存达到历史最高;另一方面,国内玉米价格高于国外,致使玉米及其替代品大量进口。”作为国内玉米育种界的权威,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登海代表正经历着诸多困惑。
前一阶段,他去东北调研一家玉米企业时发现,由于原料玉米价格连年上涨,下游产品价格偏低,这家年加工玉米近百万吨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从每年盈利五六千万元陷入每个月都亏损的窘境。
陕西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代表的调研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粮食价格下跌,进口和库存均创历史新高,形成了粮食产量、库存和进口三量齐增的现象,“去年我国粮食实现了十二连增,但总量上缺仍有400亿斤的缺口需要进口。具体来看,小麦供需平衡,玉米供过于求,大豆缺口很大。”
以生物工程为主导的国家级高新企业——保龄宝(002286,股吧)生物股份公司当家人刘宗利代表明白其中的症结所在,“国家粮食结构在供给和需求方面存在矛盾。最典型的就是玉米产量供过于求,却还要依赖进口,原因是国家对农民的补贴制度。”
“这种"过剩了还要进口"的怪现象反映的是中低端农产品(000061,股吧)生产供给与市场群体对优质农产品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刘宗利认为,现代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由“吃饱”向“吃好”转变,群众对农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对价格的关注。但在现实之中,生产环节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问题,加工环节大量使用各种添加剂的问题,还有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使初级农产品及食品的质量都受到威胁。
他以“蜡质玉米”为例。蜡质玉米,经湿磨后可得到蜡质玉米淀粉。一般淀粉中含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两种成分。而蜡质玉米淀粉中几乎100%是支链淀粉,其特点是糊液稳定性很好,透明度和成膜性好,因此,蜡质玉米淀粉及其变性淀粉在食品造纸和粘合剂行业中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
“只有挖掘到痛点,才能触摸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本质。”刘宗利认为,“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是必需的。去库存,要把过剩产量加工转化,提高附加值;再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成本;补短板就要加强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
“过去,我们种植实际不知道为谁种,现在必须要找清靶点,实现精准种植。”刘宗利说,捕捉到需求之后,就要将这个靶点确定为攻关课题,通过产学研联合,从课题到小试到中试、孵化、扩出,从千吨级到万吨级的产能,再形成整体的创新体系,实现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源(600405,股吧),同时引领上下游的消费升级、产业链的升级,实现企业的转型。
如何实现玉米的有机消化?刘宗利认为,一是将玉米粒做成功能糖,玉米芯做成木糖、糖水,玉米秸秆做成燃料乙醇。而且,不同的玉米品种可以做成饲料、食品、工业味精等,这解决了种植的问题;二是做健康服务,通过与医院的营养科联合研发特膳食品,进入千家万户的一日三餐。刘宗利认为,科技创新,不仅挖掘了粮食的物质形态,将之“吃干榨尽”,还形成了企业发展的供应链、价值链,解决了发展动力问题。
“农业供给侧改革,无论产业本身,还是利益相关的农民、科学家、企业和政府,都要经历一定阵痛,但这是必经阶段。”刘宗利说,依靠科技推出更优良的品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率,自然会解答农业当前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