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网讯:
中国饲料业正在告别高速增长,进入一个“新常态”。面对骤然而来的生存压力,饲料企业该何去何从?《广东饲料》杂志近期专访了湛江金钱总经理刘舜才,重点探讨畜禽饲料企业的困境与出路。刘舜才从事饲料行业已有26年,既是资深饲料配方师也是职业经理人,对畜禽料市场格局与企业经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独到见解。
饲料高速增长难再续
“奶农倒奶,禽业减产,猪价低迷,说明畜牧业出现了明显过剩。”
《广东饲料》:中国饲料产量已经连续两年陷入低谷,根据你在饲料业26年的经验,你认为饲料增速放缓,会成为一种常态吗?
刘舜才:我认为中国饲料产量持续增长的空间已经不是很大,这(增速放缓)是一个必然结果。以前肉蛋奶消费需求旺盛,带动养殖业迅猛发展,饲料业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但这一扩张式增长已经走到了尽头,奶农倒奶,禽业减产,猪价低迷,说明畜牧业出现了明显过剩。这时候,饲料业对消费者的理解,对养殖业的理解,都要做出调整。现在的增长机会不再来源于扩产能增加规模,而是来源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广东饲料》:禾丰集团金卫东董事长曾经预测,中国饲料产量的“天花板”应该在2.5亿吨左右。你怎么认为?
刘舜才:单纯讲数字,自配料与全价料之间相互转换对这个数字的影响很大,加上数据来源差异,这个天花板的数字很难去估计。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是:拿养猪来说,散户大量淘汰,猪场规模化提高之后,养殖效率也会随之提高,猪的料肉比从3︰1降到2.7︰1并不难做到,这样生产同样多的猪肉饲料消耗量就减少10%。另外,去年我国生猪出栏7.1亿头,肯定过剩了,能繁母猪4000多万头,一头平均提供15头左右的上市肉猪,母猪数量也是虚高。如果我们有更好的饲养管理技术,更科学的饲料配方技术,我们用更少的饲料,完全可以养出更多的猪鸡鸭鱼。
《广东饲料》:去年全国饲料厂的数量少了3000家左右,怎么评价这种“洗牌”的速度?
刘舜才:我觉得还会少,但不会维持这个速度,短期再少3000家就不现实了。行业的环境在变,很多以前的成功经验不奏效了,这其实是在倒逼饲料企业改变生存方式,以前可能通过投放资源,扩大规模就可以实现增长,现在必须回归到客户价值。你的客户赚到钱,你才能赚到钱,你的客户成长,你才能成长,这是企业老板需要重新思考的。
《广东饲料》:你认为月销量多少是今后饲料厂的生命线?
刘舜才:如果我自己拥有一间厂,肯定不能低于一万吨,因为你销多和销少,管理费用这块是差不多的。如果未来养殖业走向规模化、标准化这个假设成立,那我们也必须更加专业化。
《广东饲料》:应该说,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怎么去适应它?
刘舜才:这个就很难,因为以往的成功会让人产生路径依赖,变得盲目,在行业环境快速变化的时候反而会成为包袱。我们经常见到的例子,养猪的,从零开始养,养到很有钱,然后疯狂扩张,结果遭遇猪价持续低迷,只好宣告破产。卖饲料的,以前赚几百万,没有控制好规模与风险,一辈子赚到的钱都亏进去,有的甚至还因此负债累累。在这个变化的时代,饲料厂的老板首先要有危机意识,要不断问自己,自己的增长方式是否科学——是否实施收益与风险控制;自己的产品是否做到极致——是否为行业效率做出了贡献;自己的经营模式是否需要完善——是否为产业上下游相互提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