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粮仓:今年东北地区民间掀起建仓潮之背景----临储政策转型市场化收购
众所周知,今年是我国东北玉米产区第一年实行“市场化收购”与”价补分离”新机制,至此东北玉米价格不再由政府决定并实行临时储备,而是由市场形成,真正开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八年来,东北作为临储玉米收购政策直接受益地区,粮价多年处于高位,政策市特征尤为明显。直至2015年产东北粮大量流入临储(超过1亿吨,相当于整个地区一年的产量),甚至吸引大量非临储地区的华北玉米逆流,东北玉米的市场流通性也降至谷底。
据我国机构研究资料显示:加上今年新建的850-1000万吨,目前我国东北民间玉米收储能力约在5500-6000万吨,后期能否持续收购下去关键在于往南方的流动性和政府的可能再托市(遇到农民大面积滞销的时候)。然而,今年东北临储玉米政策转为全面“市场化”收购,无疑增加了市场的话语权,其不仅表现为期货市场持仓量增加,粮商们摩拳擦掌,只待”商机”出现。
市场化:民间力量介入东北新玉米收购,欣喜之中有”隐忧”
近期,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今年玉米收购在东北是个难过又必须过的坎。此时,民间力量介入接替“政府的手”成为东北新季玉米收购新势力令人欣慰,但也不无忧虑。一方面,从政府收购到玉米完全市场化流通,其中牺牲利益最大的当属广大农民,当农民得知新季玉米政府不再收购时,只能皱着眉头表示,担心企业“压价”收购;另一方面,从解决当前庞大临储玉米库存角度来看,企业用的、粮商收购的都是新玉米,那么高达2亿吨之多的临储 玉米如何处置?不可否认,今年我国东北玉米市场新增收购主体,有利于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但根本破解国内玉米供大于求、临储泄库的世纪难题,仍有待于政府顶层政策的设计。
最后补充一点,从今年东北新建的粮仓构造来看,其多为钢架结构的简易粮仓,应该说是可以解决部分农民上市高峰期卖粮难的问题,但这些粮仓总量依然有限,还要面对更为实际的一些问题:一要看东北农民在粮价大跌时,目前已经频临亏损边缘(华北价格倒推)之时如何卖粮;二要看下游大型玉米深加工和集团饲料企业的入市收购时机与持续力;三还要看取代国家临储收购后大型国企如何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关键是何时入市、开秤价格与总量水平。
现在,据JCI观察,当下我国相关行业中的多数人士还是持着怀疑态度,走一步看一步。但与同汇易刚刚结束的福州秋之实会议上所预测的那样:今冬明春我国玉米市场可能会有大的触底反弹行情出现,当下我们应该效应政府的号召,在组织、资金、仓容、人力、物流、伙伴及布局等上进行全面的运筹收购预案安排,因为目前与进口玉米成本水平相比已经显示出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明天,我们将谈谈:今年我国东北玉米收购政策启动改革:农民们实际咋想?或黑龙江农民没有大面积改种大豆的背后市场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