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玉米收购新政,带来短期阵痛也许是“市场化”难以避免的
我们知道,临储八年给我国财政、仓储等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市场化收购”+“价补分离”成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新机制。“市场化”过程中带来的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作为过渡政策,我国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建立玉米生产者制度,在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的基础上,国家对各省区亩均补贴水平保持一致,补贴基期也在一定年限内保持不变。根据第一批中央财政拨付的专项补贴款金额来看,今年东北玉米种植户有望获得平均每亩130—150元左右的补贴,但与玉米价格腰斩相比,这并不足以弥补东北农户巨大的收入落差;换而言之,配套政策的不完善(诸如,收入保险、单产保险)直接导致种粮第一线的农民利益受损!
临储玉米收购政策“硬着陆”,东北一些农民仍缺乏心理准备
我们观察到,与民间粮库建设潮悄然兴起不同的是,对于临储玉米收购转型市场化收购,广大东北农户并未做好思想上准备:当被问及“政府不收了,玉米卖给谁”时,大部分农民表示会随行就市,但同时担心缺少了政府的保护伞,用粮企业会肆意压价收购;当被问及“如果亏损了还卖不卖”时,只有一部分农户表示会等到春节过后卖干粮,他们眼神中流露得更多的是无奈;至于亏损以后来年是否还种植玉米,受访农民大多是肯定的回答:种,不然我们农民干啥,还补充一句:现在城里打工也不容易了。(见图片1、2)显然,今年对我国东北农民而言,一项在其春播后只听到模糊轮廓的政策在秋收之后施行,难免令人觉得“唐突”、“不知所措”,何况还是在今年东北多地玉米遭遇干旱、大风等不利天气,因灾减产的情况下。好在,据气象部门预报近日东北天气将放晴,愿农民卖粮能够有个好质量吧。
我们在考察中也观察到,其实何止种粮农民。从我国有关部门政策制定和公布的过程来看,缺乏过渡期、没有具体标准(例如,价补分离没有补贴目标价格)也是政策准备不充分的表现之一,进而导致我国临储玉米收购政策转型“硬着陆”,在一定程度上也伤害了市场中最弱势的群体。
我们知道,今年是我国东北玉米主产区第一年实行市场化收购,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农民的不适应都有待进一步调整、完善,但粮食收购市场化与农业金融战略(如发展目标收入保险制度)需长期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我国粮食供应长期安全,农业健康发展,让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当然,在“转型”过程中不能忘了“面朝黄土”、“朴实善良”的广大农民们在改革过程中做作出的再次牺牲(过去,工业化观察中的巨大牺牲)。同时,需要提醒的是,当前我国临储玉米收购转向多元主体收购过程中,资金、管理等是否会出现新问题?今年东北储粮主体变化是否会影响储粮效果?农村合作社能否起到积极的作用?均需我们后续特别加以关注。